|
[1] 周延清. 三种经济植物遗传多样性的ISSR和RAPD分析、fad基因克隆和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D]. 西北大学, 2006,(02)
.
[2] 雷一东. 大花红景天的ISSR遗传多样性与精油化学成分多样性研究[D]. 复旦大学, 2005,(01)
.
[3] 孙雪. 龙须菜cDNA文库构建及EST和ISSR分析[D]. 中国海洋大学, 2003,(04)
.
[4] 魏臻武. 苜蓿遗传多样性分子标记及其种质资源评价[D]. 甘肃农业大学, 2005,(02)
.
[5] 赵卫国. 桑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及分子系统学研究[D].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5,(07)
.
[6] 陈敏. 五味子科药用植物的抗艾滋病毒活性成分和ISSR分子标记[D]. 复旦大学, 2005,(01)
.
[7] 张文静. 微卫星DNA及ISSR技术在原生动物中的应用研究[D].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2006,(11)
.
[8] 杜金昆. 小麦ISSR标记遗传差异及赤霉素代谢调控与杂种优势机理[D]. 中国农业大学, 2004,(03)
.
[9] 黄福平. 茶树遗传多样性分析与遗传图谱构建[D]. 浙江大学, 2006,(09)
.
[10] 刘威生. 李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主要种间亲缘关系的研究[D]. 中国农业大学, 2005,(0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