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夏兰芹. Bt杀虫基因在转基因抗虫棉中的表达与遗传稳定性的研究[D].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2,(01)
.
[2] 唐灿明. 转Bt基因和Bt+CpTI基因抗虫棉的遗传评价及利用研究[D]. 南京农业大学, 2003,(04)
.
[3] 李付广. 双价转基因抗虫棉的获得及其抗虫性与生理生化特征[D].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3,(03)
.
[4] 邢永忠. 用分子标记剖析水稻重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基础[D]. 华中农业大学, 2004,(03)
.
[5] 唐微. Bt抗虫水稻的培育[D]. 华中农业大学, 2007,(02)
.
[6] 陈浩. 三种Bt基因(cry1Ac、cry2A~*和cry9C~*)抗虫水稻的培育及评价[D]. 华中农业大学, 2007,(02)
.
[7] 熊立仲. 基因表达水平上水稻杂种优势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D]. 华中农业大学, 2004,(03)
.
[8] 梅捍卫. 水稻正反交导入系群体构建和重要农艺性状的分子定位[D]. 华中农业大学, 2005,(02)
.
[9] 崔克辉. 水稻产量相关性状的形态生理分析和分子标记剖析[D]. 华中农业大学, 2004,(03)
.
[10] 华金平. 汕优63“永久F_2”群体构建及其杂种优势的遗传研究[D]. 华中农业大学, 2003,(0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