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邢永忠. 用分子标记剖析水稻重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基础[D]. 华中农业大学, 2004,(03) .
[2] 华金平. 汕优63“永久F_2”群体构建及其杂种优势的遗传研究[D]. 华中农业大学, 2003,(04) .
[3] 何光华. 水稻杂种优势及其相关特性的分子生物学研究[D]. 西南农业大学, 2002,(01) .
[4] 崔克辉. 水稻产量相关性状的形态生理分析和分子标记剖析[D]. 华中农业大学, 2004,(03) .
[5] 黄毅. 应用cDNA芯片研究水稻杂种与亲本基因表达谱及杂种优势分子生物学基础[D]. 华中农业大学, 2008,(02) .
[6] 张玉山. 水稻重要农艺性状的QTL分析和主效QTL近等基因系的构建[D]. 华中农业大学, 2007,(02) .
[7] 薛为亚. 水稻产量相关基因Ghd7的分离与鉴定[D]. 华中农业大学, 2009,(01) .
[8] 严建兵. 玉米杂种优势遗传基础及玉米与水稻比较基因组研究[D]. 华中农业大学, 2006,(11) .
[9] 宋翔. 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不育机理的研究[D]. 华中农业大学, 2006,(03) .
[10] 范楚川. 稻米品质性状的遗传基础研究以及粒长基因GS3的图位克隆[D]. 华中农业大学, 2007,(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