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潘一山. 冲击地压发生和破坏过程研究[D]. 清华大学, 2006,(11)
.
[2] 陈学华. 构造应力型冲击地压发生条件研究[D].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04,(04)
.
[3] 成云海. 微地震定位监测在采场冲击地压防治中的应用[D]. 山东科技大学, 2007,(02)
.
[4] 代高飞. 岩石非线性动力学特征及冲击地压的研究[D]. 重庆大学, 2003,(02)
.
[5] 宋维源. 阜新矿区冲击地压及其注水防治研究[D].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04,(04)
.
[6] 李忠华. 高瓦斯煤层冲击地压发生理论研究及应用[D].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08,(07)
.
[7] 刘晓斐. 冲击地压电磁辐射前兆信息的时间序列数据挖掘及群体识别体系研究[D]. 中国矿业大学, 2008,(12)
.
[8] 宋大钊. 冲击地压演化过程及能量耗散特征研究[D]. 中国矿业大学, 2012,(10)
.
[9] 黄滚. 岩石断裂失稳破坏与冲击地压的分叉和混沌特征研究[D]. 重庆大学, 2008,(01)
.
[10] 鞠文君. 急倾斜特厚煤层水平分层开采巷道冲击地压成因与防治技术研究[D]. 北京交通大学, 2011,(1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