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赵光峰. 麝香配伍冰片对缺血再灌注后血脑屏障损伤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9,(10)
.
[2] 刘振权. 脑心通胶囊治疗缺血性中风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5,(04)
.
[3] 赖鸿铭. 头针治疗缺血性脑中风机制探讨[D].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2,(01)
.
[4] 郭新峰. 中风病临床疗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研究[D].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2,(01)
.
[5] 邹军. 电针对缺血性中风细胞凋亡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D].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2,(01)
.
[6] 孙西庆. 脑血辨证脑病证候对中风病的适用性研究[D].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4,(04)
.
[7] 文龙龙. 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证候演变规律与血浆CGRP、ET含量变化及意义[D].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6,(10)
.
[8] 张梅奎. 益脑通络胶囊对缺血性中风神经细胞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5,(01)
.
[9] 郑一. 脑络舒通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作用机制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5,(01)
.
[10] 贾妮. 急性缺血性中风始发证候与体质、RAS系统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D].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6,(1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