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汪炳良. 萝卜春化作用及其与DNA甲基化水平的关系[D]. 浙江大学, 2004,(03)
.
[2] 张美善. 高梁叶片和胚乳DNA甲基化水平和模式的遗传与变异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 2008,(06)
.
[3] 赵欣欣. 玉米亲本自交系及其杂交种的DNA甲基化水平和模式的遗传和变异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 2006,(09)
.
[4] 孟海军. 柑橘胚胎发生过程中DNA甲基化/去甲基化研究及SSR标记开发[D]. 华中农业大学, 2007,(02)
.
[5] 宋玉光. 启动子DNA甲基化在调控拟南芥离体苗再生中的作用研究[D]. 山东大学, 2012,(12)
.
[6] 王先良. 基于甲基化特异性引物和SAGE的高通量DNA甲基化定量检测方法研究[D]. 华中科技大学, 2008,(03)
.
[7] 武立鹏. 组蛋白甲基化和DNA甲基化相互作用机制探讨[D]. 北京大学, 2008,(10)
.
[8] 仪治本. 高粱、玉米基因组甲基化水平变化与杂种优势关系的初步探讨及高梁异胞质雄性不育性的遗传分析[D]. 山西农业大学, 2005,(06)
.
[9] 汪卫星. 天然与人工合成三倍体枇杷基因组变异及其DNA甲基化分析[D]. 西南大学, 2008,(09)
.
[10] 龙丽坤. 高压诱导水稻发生可遗传DNA甲基化变异和转座子mPing及Pong的转座激活[D]. 东北师范大学, 2006,(0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