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闫永红. 不同来源甘草的质量特征及评价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6,(12)
.
[2] 王继永. 乌拉尔甘草栽培营养的研究[D]. 北京林业大学, 2004,(02)
.
[3] 魏胜利. 乌拉尔甘草地理变异与种源选择[D]. 东北林业大学, 2003,(04)
.
[4] 赵则海. 乌拉尔甘草生活史型特征及生态机理[D]. 东北林业大学, 2004,(04)
.
[5] 尚辛亥. 甘草质量与生境的关系及其可持续发展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0,(09)
.
[6] 陈云华. 不同来源甘草的化学成分及其相关药效的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8,(12)
.
[7] 付玉杰. 甘草黄酮和甘草酸提取纯化工艺研究[D]. 东北林业大学, 2002,(02)
.
[8] 解军波. 甘草道地性的物质基础和评判指标体系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9,(10)
.
[9] 孟雷. 甘草属(Glycyrrhiza L.)的系统学研究[D].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 2006,(06)
.
[10] 唐晓敏. 水分和盐分处理对甘草药材质量的影响[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8,(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