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朱爱勇. 胃食管反流病临床和实验研究[D]. 第二军医大学, 2003,(01)
.
[2] 孙晓红. 抗胃食管反流机制及胃食管反流病非药物治疗途经的研究[D].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6,(11)
.
[3] 李飞跃. 反流性食管炎粘膜上皮紧密连接蛋白及桥粒连接蛋白表达方式的改变及与IL-6表达关系的实验研究[D]. 中国医科大学, 2009,(10)
.
[4] 王瑞华. 选择性环氧合酶-2抑制剂对实验性Barrett食管的作用研究[D]. 四川大学, 2007,(03)
.
[5] 查慧. 胃食管反流病(GERD)与食管动力及感觉的相关性研究[D]. 华中科技大学, 2007,(03)
.
[6] 王金栋. 食管癌和贲门癌术后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机制与抗反流术式的研究[D]. 河北医科大学, 2008,(12)
.
[7] 陈磊. Barrett食管的内镜与组织学诊断及APC治疗的临床研究[D]. 第三军医大学, 2006,(11)
.
[8] 赵晶京. Barrett食管粘膜微细结构、粘蛋白表达及MTHFR基因多态性分析[D]. 第三军医大学, 2006,(01)
.
[9] 李海霞. 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食管动力及酸反流相关因素的研究[D]. 华中科技大学, 2009,(12)
.
[10] 张厂. 和降胶囊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及相关实验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8,(0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