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齐绍武. 油菜(Brassica napus)品种(系)与菌核菌(Sclerotinia Sclertiorum)相互作用机理及遗传研究[D]. 湖南农业大学, 2002,(02)
.
[2] 孙君明. 不同菌核病(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分离物的形态学、致病性和遗传多样性研究[D]. 中国农业大学, 2005,(05)
.
[3] 钟军. 芸芥抗油菜菌核病分子基础的研究[D]. 湖南农业大学, 2003,(03)
.
[4] 张志元. 用无菌苗法鉴定油菜对菌核病的抗性及抗病生理研究[D]. 湖南农业大学, 2008,(01)
.
[5] 刘仁虎. 油菜杂种优势分子标记剖析及菌核病抗性相关基因筛选[D]. 华中农业大学, 2005,(01)
.
[6] 胡胜武. 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新型核不育材料Shaan-GMS的遗传及核不育的分子机制研究[D].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3,(04)
.
[7] 王俊霞. 甘蓝型油菜Pol CMS育性恢复基因图谱定位及抗菌核病恢复系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D]. 华中农业大学, 2004,(03)
.
[8] 王爱荣. 核盘菌与拟南芥互作的分子机制研究[D]. 福建农林大学, 2006,(12)
.
[9] 王茂林. 油菜(Brassica napus L)矮秆和无花瓣突变体的创制、遗传及优质杂交油菜选育研究[D]. 四川大学, 2006,(07)
.
[10] 孙万仓. 中国芸芥的分布、类型划分及油菜-芸芥杂交亲和性研究[D]. 湖南农业大学, 2002,(0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