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耿诚. 加味痛泻要方治疗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研究[D].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6,(10) .
[2] 赵炜. 肠易激综合征证候规律与脑肠肽相关性的临床研究[D].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10) .
[3] 张思超. 脑肠相通病机研究[D].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2,(02) .
[4] 陈磊. 电针不同穴位对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大鼠肠道微循环、脑肠相关神经肽影响的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08) .
[5] 唐洪梅. 肠激安胶囊制剂学及干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机理研究[D].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8,(02) .
[6] 左秀丽. 肠易激综合征神经—免疫—内分泌网络失控分子机制的研究[D]. 山东大学, 2007,(03) .
[7] 吕红. 肠易激综合征脑肠交互作用模型的建立及其对内脏敏感性和心理行为影响机制的初步探索[D].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6,(12) .
[8] 谢地. 肠易激综合征肝主疏泄功能异常相关因素及证型指标相关性分析[D].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5,(01) .
[9] 王伟岸. 中枢神经系统对肠易激综合征内脏敏感性的调节[D].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6,(11) .
[10] 张茹. 肠易激综合征脑—肠交互作用模型结肠5-羟色胺、酪氨酸羟化酶水平变化及蛋白指纹图谱初探[D].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9,(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