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张华. 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中医证候演变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相关性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01)
.
[2] 周凤龙. 缺血性中风病常见症状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变化关系的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8,(02)
.
[3] 张佛明. 缺血中风恢复期和后遗症期中医证候调查及相关因素研究[D].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9,(10)
.
[4] 辛喜艳. 中风病虚实证候演变及脑电特征与预后的关系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12)
.
[5] 宇文亚. 基于虚拟事实因果模型的缺血性中风早期康复中医方案疗效评价研究[D].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09,(11)
.
[6] 王平平. 缺血性中风不同时点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证候特征与预后相关性的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09)
.
[7] 田同良. 张锡纯治疗中风病方剂研究[D].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0,(05)
.
[8] 汪峰. 缺血中风起始态腑实证分布情况及通腑法开通玄府治疗中风机制初探[D].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8,(09)
.
[9] 郑志新. 缺血性中风病证候要素的提取及分布演变过程的初步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6,(12)
.
[10] 贾妮. 急性缺血性中风始发证候与体质、RAS系统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D].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6,(1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