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司长 熊跃辉. 我国城市黑臭水体成因与防治技术政策[N]. 中国环境报, 2015, (2015-06-11) .
[2] 孙锋. 加拿大水资源管理模式[N]. 中国水利报, 2008, (2008-04-03) .
[3]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副研究员 高红杰. 创新监管平台 倒逼城市黑臭水体整治[N]. 中国建设报, 2016, (2016-03-28) .
[4] 本报记者 刘喆. 黑臭水体整治要看持续效果[N]. 中国建设报, 2016, (2016-01-15) .
[5] 见习记者 危显萍. 7000亿黑臭水体治理市场 先治标再治本?[N]. 21世纪经济报道, 2015, (2015-12-15) .
[6] 本报记者 胡学萃. 雅砻江流域开发启示录[N]. 中国能源报, 2011, (2011-12-05) .
[7] 本报特约记者 赵雪峰. 黑臭水体如何治?广州巧借外力开门治水[N]. 中国水利报, 2016, (2016-09-22) .
[8] 本报记者 李坤 张勇. 值得借鉴的流域水资源管理模式[N]. 中国水利报, 2005, (2005-09-06) .
[9]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陈阳. 整治黑臭水体应急治理必要保长效当与其他机制配合[N]. 中国经济导报, 2016, (2016-01-15) .
[10] 本报记者 张蕊. 黑臭水体治理需要“组合拳”[N]. 中国环境报, 2016, (2016-01-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