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根据高温高压实验估计大陆俯冲带的流变强度

  • 推荐 CAJ下载
  • PDF下载
  •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取消加速工具后下载。

【作者】 周永胜钟大赉何昌荣

【机构】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中国地震局构造物理开放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摘要】 在差应力和大应变条件下,柯石英稳定存在的压力远小于静水压条件下石英-柯石英转化压力,因此在研究超高压岩石形成深度时有必要考虑差应力的作用。根据高温高压流变实验计算了大陆俯冲带中典型超高压岩石的流变强度,结果表明:(1)辉长岩与榴辉岩的流变强度基本相同,但比相同条件下单斜辉石的流变强度小近一个数量级。(2)温度从600℃到900℃,每升高100℃,流变强度降低近一个数量级,其中在600℃时,计算得出的流变强度远远大于岩石的破裂强度,700-800℃时的流变强度代表厂超高压岩石的半脆性—塑性流变强度。(3)具有高应变速率(1.6×10-12S-1)的局部化变形带比均匀分布的变形带(1.6×10-14S-1)流变强度高2-5倍。其中,在10-12s-1条件下的平均流变强度(1600MPa)可作为人陆俯冲带中半脆性岩石能够承受的最大差应力,而10-14—10-13s-1条件下的平均流变强度(550-950MPa)可作为塑性岩石能够承受的最大差应力。由此推测,由于差应力的作用,超高压岩石的形成深度可能比静岩压下得出的深度小20-60km。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40002020);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论著:2003B0022
  • 【会议录名称】 地壳深部压力状态与地质作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 【会议名称】地壳深部压力状态与地质作用学术研讨会
  • 【会议时间】2003-12
  • 【会议地点】中国北京
  • 【分类号】P553
  • 【主办单位】国土资源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中国地质学会、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学部、地质力学专业委员会
节点文献中: 

本文链接的文献网络图示:

本文的引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