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江西洪州窑古瓷的XRF和NAA研究

Study of Ancient porcelain of Jiangxi Hongzhou Kiln With XRF And NAA

  • 推荐 CAJ下载
  • PDF下载
  •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取消加速工具后下载。

【作者】 冯向前冯松林雷勇范东宇徐清程琳张文江樊昌生

【Author】 Xiangqian Feng Songlin Feng Yong Lei Dongyu Fan Qing Xu Chen LinChangsheng Fan Wenjiang ZhangInstitute of High Energy 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P. O. Box 918, Beijing 100039, P. R. China

【机构】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摘要】 洪州窑是唐代六大青瓷名窑之一,窑址位于江西省丰城市曲江镇罗湖村一带。依据窑具和年代明确瓷器在考古发掘地层中的共存关系,考古工作者将洪州窑瓷器分为东汉晚期东吴时期、西晋、东晋、南朝、隋代、初唐、盛唐、晚唐五代共八期。洪州窑以丰富的器型、多样的装饰技法、生动的纹饰和创新的工艺技术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就目前来说,洪州窑的自然科学研究相对于其它古代名窑要弱得多,这与其较深入的考古学研究不相匹配。用现代分析技术研究洪州窑历代古瓷的元素组成及变化规律,可以揭示洪州窑的工艺特点、选料配方、兴衰变迁以及与同时期其它名窑的技术交流。核分析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古陶瓷的成分分析研究中,中子活化分析(NAA)具有分析灵敏度高、准确度高、精确度好、需样量少等优点,非常适合于文物的成份分析。X射线荧光分析(XRF)具有不破坏样品、多元素同时分析、分析浓度范围宽等优点,尤其具有无需取样分析的特点,因此特别适合完整器物的成分分析。收集洪州窑不同历史时期的瓷片240件(每期30件),分别用NAA和XRF对其元素含量进行了有损取样分析和无损样分析,并对分析数据进行了主成分分析,获得了以下结果:(1)同一时期的样品的元素组成个体差异很大,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同时期的样品的元素组成存在互相交叉的现象,这些因素增加了从化学成分的角度区分不同时期瓷器的难度;(2)碱金属元素NA、K、Rb,碱土金属元素Ca及Fe等作为胎的助熔剂元素,它们随年代的变化趋势相似,都呈现出两头高中间低的U字形变化规律。其中Fe作为呈色元素,其含量的高低与瓷胎颜色的深浅是一致的;(3)主成分分析的结果显示,可以将不同时期烧制的瓷胎样品按年代顺序分为东汉晚期东吴时期、两晋和南朝时期、隋代、初唐和盛唐时期、晚唐五代时期5个组;(4)在对古瓷按化学成分分组时,NAA和XRF所得到的结论是一致的,有损取样分析和无损不取样分析的结果可以互相验证。

【关键词】 洪州窑古瓷XRFNAA
【基金】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KJCX-N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075060,10135050);LNAT(K-80)和BSRF资助项目
  • 【会议录名称】 全国地球化学分析学术报告会与X射线光谱分析研讨会论文集
  • 【会议名称】全国地球化学分析学术报告会与X射线光谱分析研讨会
  • 【会议时间】2003-08
  • 【会议地点】中国河北南戴河
  • 【分类号】K876.3
  • 【主办单位】中国地质学会
节点文献中: 

本文链接的文献网络图示:

本文的引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