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校注妇人良方》对外治法应用与发展的贡献
【摘要】 外治法历史源远流长,其理论依据源于《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说:“上取下取,内取外取,以求其过”。《至真要大论》说:“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开之发之,适事为故”。《血气形志》说:“形苦志乐,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等等。这里的外取、渍形、摩、浴、熨引、按摩等,都是外治法。徐大春早在《医学源流论》中就阐述了中医外治法的作用机理:“外治法,闭塞其气,使药性从毛孔而人膜理,通经贯络,在皮肤筋骨之间,较服药尤捷”。宋代是中医妇科成熟和发展的时期,此期较为完备的是陈自明著的《妇人大全良方》,对后世影响较大。《校注妇人良方》为薛己对此书的校注本,流传至
- 【文献出处】 陕西中医 ,Shaanxi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编辑部邮箱 ,2007年03期
- 【分类号】R244.9
- 【被引频次】9
- 【下载频次】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