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枣缩果病的发生与防治
【摘要】 枣缩果病主要危害枣果,引起烂枣和落果。枣果染病后,首先在果肩或胴部出现黄褐色不规则变色斑,进而出现呈水渍状、土黄色、边缘不清的病斑,染病后期果皮会变暗红色,皱且无光泽。枣果发病部位的果肉由外向内变土黄色,食之味苦。果柄变褐色或黑褐色。病果瘦小,于成熟前脱落。枣果生长前期染病后水渍期即脱落;生长中期染病,病果有些在半红时即脱落。引起枣缩果病的病原物,有的认为是由细菌中的噬枣欧文氏菌,有的认为是真菌中聚生小穴壳菌,也有的认为是两种病菌共同危害所致。发病与枣果外皮破损有直接关系。除自然摩损的枣果伤口外,刺吸式口器害虫(如壁虱、叶蝉和蝽象)所引起的伤口均有利于病菌入侵。该病的发生与气温、降雨、枣果发育
- 【文献出处】 落叶果树 ,Deciduous Fruits , 编辑部邮箱 ,2007年02期
- 【分类号】S436.65
- 【下载频次】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