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中医药抗心律失常研究进展
【摘要】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电冲动的频率、节律、传导及起源部位的异常,属中医心悸、怔忡、晕厥范畴。临床表现为心慌、胸闷、憋喘、头晕、脉律过快、过缓或不齐等。近几年来,随着新的研究技术方法的出现和中医理论体系的完善,中医药治疗心律失常有了一定的发展[1]。现就近几年来中医药抗心律失常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中医药抗心律失常机理研究王振涛等[2]将快速型心律失常的病机特点归纳为“虚”、“瘀”、“热”三个字,“虚”为气虚、阴虚,涉及心、脾、肝、肾四脏;“瘀”为瘀血内阻,心脉不畅;“热”为血分蕴热,与瘀胶结难解。心脉瘀阻是快速型心律失常病机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辨证的基础上加用活血化瘀药物可明显提高治疗效果。杨意平[3
- 【文献出处】 河南中医 ,Hena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编辑部邮箱 ,2007年01期
- 【分类号】R259
- 【被引频次】7
- 【下载频次】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