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青光眼滤过术后无功能滤过2例分析

  • 推荐 CAJ下载
  • PDF下载
  •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取消加速工具后下载。

【摘要】 抗青光眼滤过性手术目前是治疗青光眼的主要方法,其目的是通过手术在球结膜下形成长期有功能的外滤过泡,但有些患者因种种原因滤过泡功能障碍致手术失败,其中滤过泡瘢痕化是最常见的原因[1],尤其是年轻的患者,Tenon筋膜肥厚,伤口愈合反应活跃,其发生滤过泡瘢痕化更明显。我们经历了2例年轻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小梁切开联合小梁切除术1个月后眼压升高,结膜下组织纤维化,经隔日滤过泡旁球结膜下交替注射5FU及地塞米松,并联合指压按摩,滤过泡恢复滤过功能,眼压降至正常。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例1:男,23岁,右眼间歇性胀痛伴头痛半年,视物不清3个月。入院查体:右眼视力0.01,验光:-3.25DS=0.

  • 【文献出处】 中国实验诊断学 ,Chinese Journal of Laboratory Diagnosis , 编辑部邮箱 ,2006年08期
  • 【分类号】R779.6
  • 【下载频次】19
节点文献中: 

本文链接的文献网络图示:

本文的引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