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关于我国环境科学学科体系的思考

  • 推荐 CAJ下载
  • PDF下载
  •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取消加速工具后下载。

【摘要】 近代以来人本主义膨胀,人类很少顾及自身行为与自然界的潜在对立,因而在调节人与自然的矛盾与冲突过程中缺乏充分的理性基础。在工业社会早期,人类对于不可再生资源的取用量尚且有限,同时,社会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也尚未超过大自然的净化能力,这就给人一种假象: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进入20世纪以后,随着世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资源的稀缺性和大自然净化能力的有限性日益显露,人们在尽情地享受工业文明创造的“辉煌成果”的同时,极大程度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人地系统的矛盾迅速尖锐化、复杂化和多样化。1962年,《寂静的春天》一书的出版可谓人类重新认识人与环境关系的起点。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

  • 【文献出处】 环境教育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 编辑部邮箱 ,2002年06期
  • 【分类号】X-4
  • 【被引频次】5
  • 【下载频次】309
节点文献中: 

本文链接的文献网络图示:

本文的引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