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南麂列岛附近海域底栖贝类的种类与分布

  • 推荐 CAJ下载
  • PDF下载
  •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取消加速工具后下载。

【作者】 赵寒冰孙瑞辰孙樱函林海音韩庆喜王一农尤仲杰

【机构】 宁波大学海洋学院

【摘要】 南麂列岛隶属于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海洋生物资源繁多。本次研究于2021年10月底在南麂列岛附近海域12个站位点进行底栖贝类的底拖网调查,通过对样本的种类组成、丰度、生物量、多样性和群落结构(聚类分析、MDS排序和ABC曲线)等方面的分析,对南麂列岛附近海域的底栖贝类的种类与资源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本次底拖网采样共鉴定出底栖贝类16种,分别隶属于腹足纲5科9属10种,双壳纲3科6属6种;(2)本次调查底栖贝类的平均丰度为2.64×10-2 ind/m2,平均生物量约为18×10-2 g/m2,丰度和生物量均在B6站位点最大,A3站位点最小,底栖贝类丰度与生物量空间分布不均匀,呈现符合南麂列岛独特地貌与生态的斑点分布;(3)本次调查优势种共4种,为棒锥螺Turritella bacillum、浅缝骨螺Murex trapa、习见赤蛙螺Bursa rana和结蚶Tegillarca nodifera,主要为腹足纲底栖贝类;其中棒椎螺在B6站位点(南麂岛以西海域)最多,浅缝骨螺在A1站位点(南麂岛以北海域)最多,习见赤蛙螺在A5站位点(下马鞍以北海域)最多,结蚶在A4站位点(大檑山周围海域)最多;(4)本次调查底栖贝类群落Shannon-Wiener(H’)生物多样性指数的范围为0.3291~1.4160,平均为1.0291;Margalef丰富度指数(D)范围为0.9902~1.8180,平均为1.2769;Pielou均匀度指数(J’)范围为0.1429~0.8801,平均为0.5232,H’、D和J’在空间上呈斑点状分布;(5)群落结构结果表明,可在40%相似性水平下将南麂列岛附近海域12个站位点划分为4组,其中致使相似性的主要贡献种为棒椎螺、浅缝骨螺和习见赤蛙螺,ABC曲线结果表明南麂列岛附近海域的底栖贝类群落相对比较稳定,未受到干扰。该调查结果为南麂列岛底栖贝类的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参考,为南麂列岛附近海域底栖贝类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海洋环境保护提供相关数据支持。

【基金】 南麂列岛国家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项目(81210536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076156)
  • 【会议录名称】 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贝类学分会换届大会暨第二十一次全国贝类学术讨论会摘要集
  • 【会议名称】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贝类学分会换届大会暨第二十一次全国贝类学术讨论会
  • 【会议时间】2024-08-21
  • 【会议地点】中国云南昆明
  • 【分类号】S932.6
  • 【主办单位】中国动物学会贝类学分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贝类学分会
节点文献中: 

本文链接的文献网络图示:

本文的引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