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近江牡蛎资源保护与利用相关研究

  • 推荐 CAJ下载
  • PDF下载
  •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取消加速工具后下载。

【作者】 李莉黎奥王威刘星宇阙华勇张国范

【机构】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摘要】 近江牡蛎(Crassostreaariakensis)在南方被称为"红眼蚝",是河口区域特有的巨蛎属牡蛎。近江牡蛎历史上广泛分布于我国沿海各主要河口,但近些年来,由于栖息地破坏、过度捕捞、陆源污染、淡水注入的减少等诸多原因,其野生资源遭到毁灭性破坏,尤其是在长江以北为甚,只能在少数地区发现近江牡蛎资源,而且大都处于功能性灭绝状态。因此,亟待开展近江牡蛎资源修复与牡蛎礁重建的工作。近江牡蛎生长较快,体型较大,具有广适性,经过必要的遗传改良,有望成为我国的主要养殖品种,在南方可作为香港巨牡蛎的有效补充,在北方形成"大蚝"新产业。课题组在多年系统研究近江牡蛎资源分布的基础上,对近江牡蛎基础生物学开展了相关研究。通过对不同地域群体子代的生长、盐度与温度适应相关生理指标以及分子抗性指标的比较研究,发现近江牡蛎不同群体已发生遗传性分化,在原产地表现出较高的生长以及抗性优势,从而为近江牡蛎资源原位增殖与修复提供了理论依据。进一步突破了人工规模化繁育技术,在山东滨州、东营、潍坊、江苏南通、福建宁德、广东台山与广西钦州进行了不同规模试养。鉴于北方淡水资源的匮乏,我们在北方进行了连续3代的高盐品系培育,并成功实现了原产地与牡蛎主产区的接力养殖。此外,课题组开展了近江牡蛎测序工作,利用"二+三+Hi-C"的测序策略,构建了染色体水平的基因组。在Nanopore测序平台得到约90.34Gb的cleandata,总测序深度约为100.23x,readsN50为28.66Kb,平均读长为20.59Kb。经过Hi-C组装和人工调整去除同源后,共有612.46Mb的序列长度的基因组序列被定位到10条染色体上,其中能够确定顺序和方向的序列长度为582.97Mb,占染色体序列总长度的95.19%。Contig N50为1.01 Mb,Scaffold N50为61.36 Mb。二代数据定位到参考基因组的回比率为95.65%,利用BUSCO和CEGMA对核心基因完整性的评估结果显示:分别有96.11%(940)和96.71%(443)能找到完整基因,以上指标说明获得了较好的基因组。目前正在开展不同地域群体重测序的工作以期进一步解析近江牡蛎的适应分化机制以及分子育种工作。以上相关研究可为近江牡蛎的资源保护及产业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 近江牡蛎资源保护基因组遗传分化盐度温度
  • 【会议录名称】 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贝类学分会换届大会暨第十九次学术讨论会摘要集
  • 【会议名称】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贝类学分会换届大会暨第十九次学术讨论会
  • 【会议时间】2019-10-19
  • 【会议地点】中国广西南宁
  • 【分类号】S917.4
  • 【主办单位】中国动物学会贝类学分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贝类学分会
节点文献中: 

本文链接的文献网络图示:

本文的引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