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增殖性化脓性口炎一例及文献综述
【机构】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病理科浙江大学口腔医学院浙江省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浙江省口腔生物医学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癌症研究院口腔生物材料与器械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
【摘要】 目的:探讨增殖性化脓性口炎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材料与方法:患者女性,24岁,主诉:右下后牙牙龈溃疡2周。现病史:患者2周前自觉右下后牙牙龈溃疡,后出现小水疱,水疱破溃,无明显疼痛不适;于当地医院就诊,行抗病毒药物治疗,自觉无明显缓解。专科检查:46、47颊侧前庭沟黏膜稍突起,呈鹅卵石样外观,伴不规则溃疡面,触诊质软,触痛(-)。右下前后牙唇颊侧牙龈及前庭沟黏膜可见散在大面积点状糜烂面。11,21唇侧牙龈见数处点状糜烂。结果:大体:鲜红色黏膜组织一块,大小1.0cm*0.5cm*0.2cm,黏膜表面可见糜烂,切面质软。镜下:黏膜表面不全角化,棘层增生,棘层细胞水肿、空泡性变,棘层松解,上皮钉突肥大,黏膜局部溃疡,上皮内多灶性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微脓肿形成,固有层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毛细血管增生。直接免疫荧光检查结果:上皮棘层细胞:IgG(-),IgA(-),IgM,C3(-),纤维蛋白原(±);基底膜区:IgG(-),C3(-),IgM(-),IgA(-),纤维蛋白原(-)。病理诊断:增殖性化脓性口炎。结论:增殖性化脓性口炎(pyostomatitis vegetans,PSV)是一种罕见疾病。PSV临床特点为:口腔黏膜充血红肿,表面多发粟粒性无菌性针尖样脓疱,部分脓疱可连续排成线状,破溃后形成直径2-3mm的糜烂或浅溃疡,被覆黄白色假膜,高出黏膜表面,部分病损融合,形成典型蜗牛轨迹样外观。口腔黏膜还可见颗粒样病损、赘生物或鹅卵石样外观。PSV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血沉增高。PSV的组织学表现为:上皮内或上皮下大量嗜酸性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而形成微脓肿,微脓肿破裂形成溃疡。PSV需与复发性阿弗他溃疡、白塞综合征、增殖型天疱疮进行鉴别诊断。PSV治疗效果取决于能否有效控制肠道疾病,控制良好者口腔和皮肤病损均可治愈;口腔治疗首先局部糖皮质激素;无效者可以选择全身糖皮质激素治疗;氨苯砜、长效磺胺等可做为二线治疗药物,但需警惕其不良反应。PSV是炎症性肠病的高度特异性标志,对疑似PSV患者应建议进行肠道检查。
- 【会议录名称】 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生物医学专业委员会第14次口腔生物医学学术年会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病理学专业委员会第18次口腔病理学术年会论文集
- 【会议名称】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生物医学专业委员会第14次口腔生物医学学术年会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病理学专业委员会第18次口腔病理学术年会
- 【会议时间】2024-11-09
- 【会议地点】中国云南昆明
- 【分类号】R781.5
- 【主办单位】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生物医学专业委员会、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病理学专业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