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双减”政策下社会体育俱乐部进校园的现实困境与治理路径研究

  • 推荐 CAJ下载
  • PDF下载
  •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取消加速工具后下载。

【作者】 曹照耀甘荔桔

【机构】 沈阳体育学院

【摘要】 研究目的:在学校与社会体育俱乐部合作开展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困难。学校大门想开却开不了,俱乐部想进却进不去,这种"两难"的局面阻碍了合作的顺利进行。为了解决这一问题,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的政策文件,即"双减"政策。为了保障学生身心健康,该政策在多个方面采取措施,如全面缩减作业量、优化作业时间,整改学科类培训机构,以及新增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同时,鼓励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一节体育课,以及开展课后延时服务等。这一政策的实施为社会体育俱乐部进校园提供了充足的政策保障。"双减"政策实施两年以来,已经有大量社会体育俱乐部进入校园,为学校体育发展注入新活力,为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健康成长提供新动力。然而,社会体育俱乐部进校园开展过程中面临着政策落实不到位、校社合作选择困难、开展过程中合作质量难以保证等问题。因此,通过分析和解决社会体育俱乐部进校园的现实困境,研究出治理路径,对于学校体育的高质量发展、青少年身体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通过对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谷歌学术(Google)以及访问国家体育总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政府网等相关网站,搜集相关政策资料为研究提供了充足的理论资料和数据参考。(2)访谈法,以社会体育俱乐部进校园的现实困境为访谈主题,通过与社会体育俱乐部合作过的学校体育教师、学校体育主管领导、俱乐部负责人、政府部门研究员、高校研究学校体育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访谈,了解学校与社会体育俱乐部合作开展的现状。(3)实地考察法,通过对已有与社会体育俱乐部合作过的学校的实地调研,走访参与社会体育俱乐部进校园的俱乐部教练员、学校体育教师进行深入的交流,为该研究提供现实参考。(4)案例分析法,通过对现有的社会体育俱乐部与学校合作的案例进行分析以及其合作内容的研究,从双方发展需要及相关政策推动方面分析学校与社会体育俱乐部合作的背景,从双方合作方式入手分析社会体育俱乐部与学校合作发展的整个过程,以及整个过程的参与主体、参与形式等分析社会体育俱乐部进校园的发展成效。通过上述研究方法探寻"双减"背景下社会体育俱乐部进校园所面临的现实困境进行分析研究并依据新时代学校体育发展要求及我国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多元主体的协同共治变革趋势,运用社会运行机制模型解决学校在与社会体育俱乐部合作过程中合作引入、开展质量、长效运行等方面所面临的现实问题的治理路径。研究结果:通过研究发现社会体育俱乐部进校园面临的现实困境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社会体育俱乐部质量参差不齐进校园缺乏标准,政府部门和学校在选择社会体育俱乐部时心存顾虑,面临着执行难、合作难、选择难的问题。第二,学校引入社会体育俱乐部后开展质量难以保证,通过对现有合作案例的分析发现多数学校存在引入社会体育俱乐部后就出现"撒手不管"的现象造成监管"缺位",致使社会体育俱乐部进校园后课后体育服务质量难以保证。第三,学校与社会体育俱乐部合作缺少长效机制,当前是政府主导型应充分发挥社会和家庭的力量,充分调动多元主体参与学校体育工作,实现从管理到治理。研究结论:经过本研究分析,社会体育俱乐部进校园存在三个现实困境:社会体育俱乐部质量参差不齐、学校引入社会体育俱乐部后开展质量难以保证、学校与社会体育俱乐部合作缺少长效机制。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研究结合社会运行机制中的动力、整合、激励、控制、保障五大机制制定出治理路径:第一,需要制定社会体育俱乐部进校园的准入机制,并且通过量化社会体育俱乐部资质得分来排除引入顾虑,解决执行难、合作难、选择难的问题。第二,要针对学校引入社会体育俱乐部后监管"缺位"的问题,建立社会体育俱乐部与学校合作过程中的考核评价机制,实现动态监督与评价,提高合作开展质量。第三,要实现学校与社会体育俱乐部的协同共治,并发展社会体育俱乐部进校园的整合机制,寻求多主体协同治理的学校与社会体育俱乐部合作模式,以实现学校与社会体育俱乐部长效、高质量发展。通过以上三点,可以为解决社会体育俱乐部进校园的问题提供治理路径。

【关键词】 "双减"学校社会体育俱乐部困境路径
  • 【会议录名称】 第十三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专题报告(学校体育分会)
  • 【会议名称】第十三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
  • 【会议时间】2023-11-03
  • 【会议地点】中国天津
  • 【分类号】G633.96;G353.1
  • 【主办单位】中国体育科学学会
节点文献中: 

本文链接的文献网络图示:

本文的引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