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学校教练员赋能体教融合的功能向度与推进路径
【机构】 南阳理工学院;
【摘要】 研究目的:2020年以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体育总局、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均对在学校设立教练员岗位提出了明确要求。2023年1月,国家体育总局、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四个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在学校设置教练员岗位的实施意见》,对(兼)职教练员适用范围、岗位设置、职责、职称体系、任职及聘用等方面提出了新思路、新方向、新要求。为今后优秀退役运动员进入学校从事体育工作提供了政策依据和平台空间。满足体、教两端双向需求,强化学校体育专业化教学、拓展体育后备人才渠道的出发点,促进青少年提升体质和全面发展的落脚点,标志着深化体教融合迈出了关键性、实质化的一步。但仅仅关注"准入"问题还不够,其"教师专业发展"才是未来深化体教融合的保障。在基层实践中建立从要素供给、制度推动、需求拉动、法制保障的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成为必然选择。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研究结果:1.体育教师严重不足的现状在"双减"背景折射下愈发突出。据测算,义务教育阶段缺口约为12万,乡村中小学、初中更为明显。尤其随着体育中考增分、"每天在校锻炼一小时"、体育课后服务"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加持,供需失衡局面还会持续;许多运动员在退役后面临工作安置难题,发展受限。学校教练员岗位一方面可以解决在相关运动项目上体育教师缺额巨大、供需矛盾突出问题。无论是补短板,还是解决"历史欠债"都是当务之急;对运动员来说,也能发挥专业特长,参与体育教学和训练工作,解决就业难题;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逐步完善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规范化、稳定化、可预期化的实施,助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同步协调发展。2.据体育总局的统计显示,我国在册运动员约有5万人,每年大概有3000-4000名运动员要退役。随着运动员的权益诉求的变化与市场经济的深化,退役运动员在转型保障公平性、普惠性、可操作性、监督等环节的健全和完善上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特别是责任主体的多元化,易造成执行主体模糊不清、协同不足、执行不力、责任不明的怪状。3.相较传统的由师范院校和体育类高校培养的体育教师,退役运动员的运动技能往往会更专业、更强,若引进多个专项的运动员,不仅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训练兴趣需求,助力专项运动队和赛事的组织举办更具优势;专业项目规律和赛场环境的深度认知与体验,可以成为转型体育教学中独特的核心竞争力。此外,运动员们在接受专项训练的过程中时刻关注寻求新技术和战术的变化,这种追求卓越的精神新事物的快速吸收能力,必将通过课堂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广阔的圈内人脉可为校园体育拓展更多资源,退役运动员转型过来的教练员,与体育系统有着天然联系,会让校园体育特长生的培养更加具专业化和多样性。4.学校教练员的身份不同于一般的体育老师,也不同于专业的教练,不是一定要持有教师资格证才能上岗,他们只是教育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践行过程中,专业化、专项化的学校体育教学已经是大势所趋。学校设置配备教练员岗,有利于推动"以体育人"理念及早落地生根;这也同时意味着专业运动员的选拔培养将逐渐融入教育体系。5.教练应比体育教师更强调专项的专业性,更能发挥运动员的专项所长。"训练"与"教学"是有本质上区别,以人才输送为核心指标的评价对于学校教练员并非完全适用,教练职责不能再局限于传授运动技术。因此"教练"先是"教师","教"是基础,"训"是发展和提高,根据学生年龄和个体差异,把教与训互相融合。结论与建议:一系列政策相继出台,顶层设计规划、目标明确具体。有了政策支持,后续工作就有章可循。以后工作重点是因地制宜把好选人关与用人关,教得好并且留得住。1.发挥专业特长,与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训练工作中形成良性互补。积极研究制定符合本地区实际的学校教练员职称评价标准,其职称等级与评价标准按体育专业人员相关制度规定执行。学校教练员和体育教师取得相应职称后可按规定相互转任。2."双减"政策发布之后,体育师资结构性失衡矛盾凸显。社会和学校对体育教练员有更高更多的需求。针对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社会经验不足,行为不够规范、教学技能单一等问题,有效的沟通能力、情绪控制能力、对学生情绪状态的敏锐观察力有待加强。3.对症下药,加强师德师风、教师素养、教育教学方面进行必要的精准培训;设置体育教师共享中心,实行教师统管统用,共享资源配置,为教练员配"师傅",引导其优化"学、练、赛一体化"教学模式;参与常态化的集体教研补短板;通过教练员在指导学生训、赛中展示专项长板风采,提升学校体育品牌影响力,增强其转型信心。4.从赛场走到讲坛,运动员的文化教育短板,已经成为开启"第二人生"的最大障碍。创新机制,要完善配套政策,将专业运动员的培养训练和学历教育更好地融合,推进体教融合。5.科学设定用人标准。德能兼备是前提,复合型的一专多能体育教师只有具备爱心、责任心、耐心与进取心才能时刻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针对教学理念、基本要求设置培训关,上岗前进行上课加面试考核。再其次,从师德师风、教学成效等提出要求,建立健全评价机制,完善管理关。同时设立可能的人才流动及合理淘汰退出机制。运动员入职前不能等、靠、要,要主动去尝试。如参加培训、考取裁判证、教练证等一系列证明你能力的证书。
- 【会议录名称】 第十三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墙报交流(学校体育分会)(一)
- 【会议名称】第十三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
- 【会议时间】2023-11-03
- 【会议地点】中国天津
- 【分类号】G807
- 【主办单位】中国体育科学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