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2004—2022年甘肃省审定小麦品种情况分析与展望

  • 推荐 CAJ下载
  • PDF下载
  •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取消加速工具后下载。

【作者】 马玲汪军成李鹏程张宏姚立蓉司二静杨轲孟亚雄马小乐李葆春尚勋武王化俊

【机构】 省部共建干旱生境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甘肃省作物遗传改良与种质创新重点实验室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甘肃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摘要】 【研究背景】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是仅次于水稻的第二大作物,在我国农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中具有重要地位。甘肃省小麦种植面积位居第二,仅次于玉米,是全国小麦种植面积超过66.67×104?hm-2的11个省份之一。目前,我国品种审定目标已经从"高产"过渡到了"高产、优质、抗病",通过对甘肃省审定的小麦品种进行统计分析,能够反映出甘肃省小麦育种的发展历程,并为今后的育种工作提供参考依据。近年来,对甘肃省审定的小麦品种情况鲜见报道。本文汇总了2004-2022年甘肃省小麦审定品种的相关信息,统计分析了审定品种育种单位、高使用频率直接亲本、区域分布、抗病性、生育期、株高和产量等情况,以期为甘肃省小麦品种改良和选育高产稳产、抗锈、优质等小麦品种提供参考;【材料与方法】本研究数据来源于2004-2022年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公告(2006年数据缺乏)和中国种业大数据平台(http://202.127.42.47:6010/SDSite/Home/Index)公布的通过审定的284个小麦品种信息,包括审定品种育种单位类别及分布、品种来源、育种方式、品种类型、抗条锈病性、农艺性状与产量;【结果与分析】甘肃省近19年审定的小麦品种数量呈现波动上升趋势,育种单位主力为省内科研院所,联合育种呈现波动上升趋势,表明科研工作者对小麦品种选育具有较高的积极性;通过高使用频率直接亲本统计分析,发现甘肃省审定的小麦品种亲本配置组合主要来自主栽品种和人工创制的种质资源,并发现5个高使用频率直接亲本,表明近19年甘肃省审定品种遗传基础较窄;育成品种主要采用的育种方式为杂交育种,且育种方式趋于单一,表明今后要加强创新育种方式;审定的小麦品种以冬小麦为主,其中80.2%集中在陇东泾河上游川塬山地冬小麦区和陇南渭河上游河谷山地冬小麦区,而审定的春小麦97.9%则集中在河西内陆河灌溉春小麦区和陇中干旱川山春小麦区;小麦抗病性方面,审定品种对条锈病的抗性水平相对较好,但年际间波动较大;春小麦生育期年平均增加0.15天,而冬小麦生育期年平均减少0.46天;株高年平均降低1.10 cm,平均产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年均增长47.25 kg hm-2,其中2012年产量最高,为8136.1 kg hm-2;千粒重、穗粒数和有效穗数均呈现逐渐上升趋势,但穗粒数变化不大,年均增加0.08粒,千粒重年均增加2.71 g,有效穗数年平均增加1.29个;【结论】2004-2022年甘肃省以省内科研院所为育种主干力量,育成的品种抗条锈病性良好,但采用的育种方式较为单一,今后的育种过程中可继续加强联合育种,并加大育种方式创新,以期在高产、抗条锈、抗逆、优质等为主要育种目标上取得新突破。

【关键词】 甘肃省小麦审定品种
【基金】 甘肃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604NKCA052-2);2023年甘肃省级重点人才项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项目(CARS-05-04B-2);甘肃省教育厅产业支撑计划项目(2021CYZC-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860377);甘肃农业大学伏羲青年英才计划(Ganfx-03Y06);甘肃省农业科技支撑项目(KJZC-2023-2);甘肃省优秀研究生“创新之星”项目(2022CXZXB-028);甘肃省科技重大专项(17ZD2NA016)
  • 【会议录名称】 第二十届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
  • 【会议名称】第二十届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
  • 【会议时间】2023-11-01
  • 【会议地点】中国湖南长沙
  • 【分类号】S512.1
  • 【主办单位】中国作物学会
节点文献中: 

本文链接的文献网络图示:

本文的引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