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闽江河口湿地景观演化与生态效应研究

  • 推荐 CAJ下载
  • PDF下载
  •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取消加速工具后下载。

【作者】 曾从盛仝川章文龙

【机构】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研究所福建师范大学亚热带湿地研究中心湿润亚热带生态地理过程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摘要】 湿地景观空间格局既是空间异质性的重要表现,又是各种生态过程在不同尺度上作用的结果,研究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及其功能的演化对于科学利用湿地资源,协调湿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闽江河口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1989年、1999年Landsat TM影像及2009年的ETM+影像按照5、4、3波段合成,并建立遥感解译标志,采用目视解译和现场调查,将区内湿地分为永久性河流、洪泛平原湿地、滩涂、坑塘、水库、水田、人工湖泊和养殖场等8种湿地类型,分析各湿地类型景观动态过程、驱动因素和生态效应。结果表明,1989~2009年闽江口湿地面积不断减少(1989,56994.18 hm~2;1999,51365.3 hm~2;2009,42518.44 hm~2),但各湿地类型的变化趋势不尽一致。具体表现在:洪泛平原湿地、水田、坑塘和永久性河流面积不断减少;滩涂、水库及人工湖泊面积变化不大;养殖场面积不断增加。其中水田面积减少最多,达到11082.02 hm~2,占区内湿地面积减少总量的76.56%,是造成区内湿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其主要被建筑、道路等地类所占用;坑塘和永久性河流面积减少次之,但也是区内湿地面积不断减少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养殖场面积不断增加,主要从沿海滩涂湿地转化而来。进一步分析湿地斑块及形状变化特征,表明洪泛平原湿地、滩涂、坑塘、水库和水田斑块形状指数逐渐减小,斑块趋于规则化,养殖场则逐渐增加,趋于不规则化;各种湿地类型平均斑块面积基本呈逐渐增加的变化趋势。区内湿地景观演化的驱动因子既有自然驱动因子,也有人为驱动因子,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地貌特点、气候变化以及水文和植被等,人为要素主要有人口、经济、决策等方面。其中人为驱动因子在闽江口1989~2009年湿地演化过程中起了主导作用,该时段内福州市市区人口迅速增长,经济迅速发展,城市扩张,大量湿地(特别是水田、坑塘、洪泛平原湿地)被占用。此外,在闽江口湿地景观演化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生态效应:(1)河流湿地减少,水质净化功能减弱,在人口又急剧增加的条件下,水污染加剧;(2)生物多样性受损,湿地被大量占据有建筑用地,使得原有生物多样性减弱,甚至丧失;(3)湿地的生态调节功能下降,区内湿地面积的减少使得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降低,湿地纳洪蓄水、净化及调节小气候等方面的功能下降。

【关键词】 景观格局动态驱动力闽江口湿地
  • 【会议录名称】 建设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社会 促进经济转型与资源科学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2学术年会论文集
  • 【会议名称】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2学术年会
  • 【会议时间】2012-11-23
  • 【会议地点】中国广东广州
  • 【分类号】P901;X171.1
  • 【主办单位】中国自然资源学会
节点文献中: 

本文链接的文献网络图示:

本文的引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