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基于面向对象的若尔盖湿地土地利用空间动态变化分析

  • 推荐 CAJ下载
  • PDF下载
  •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取消加速工具后下载。

【作者】 胡珺李春晖王烜杨志峰

【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水沙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摘要】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简称LUCC)是区域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基本核心,它的研究是地球表层科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全球变化研究的前沿和热点。由于它会影响生态景观功能和流程,学者们对其变化的全面了解非常关注。同时,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作为全球环境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之一是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人类活动可以改变和塑造景观,然而景观结构、功能、和过程与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利用强度息息相关,因此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变化有重要的影响。我们研究将着重于分析人类改变的环境条件和湿地的土地覆被之间的变化关系。已有的土地利用的研究主要是采用RS和GIS技术相结合的调查分析方法,遥感影像处理技术是其核心内容。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基于面向对象和多尺度分割技术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信息提取技术得到快速发展,不仅可以利用地物的光谱特征,更多的是可以利用影像的空间特征,在模糊分类思想的指导下确定分割对象的所属类别,得到精确度较高的遥感影像分类结果。若尔盖湿地是青藏高原高寒湿地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是黄河上游源头地区最重要的水源补给区。近些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以及人为因素的综合影响下,若尔盖湿地面积萎缩,沙化日益加剧,植被严重退化,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本研究基于eCognition面向对象遥感影像分析软件对25年若尔盖湿地遥感影像解译,并在ARCGIS的支持下,对研究区域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和景观动态变化进行分析。根据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域内分布有大量的季节性沼泽地,存在着沼泽和草甸之间的相互转化。在1986-2005年,有2095.86km~2湿地转化为草地。(2)高覆盖度草地、有林地、沼泽地,是若尔盖地区主要的景观类型。1986-1996年,湿地面积逐渐减少,其递减速率在0.82%-1.66%。由于人类的干扰和气候变化,湿地递减速率在2000年达到5.43%的峰值后逐渐降低。(3)随着气候的变化,泥炭开采等人为活动的增加,区域内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十分明显。分析若尔盖地区的土地利用时空动态变化,不同县内草地和沼泽退化程度不同,在空间上有所转移。

  • 【会议录名称】 建设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社会 促进经济转型与资源科学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2学术年会论文集
  • 【会议名称】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2学术年会
  • 【会议时间】2012-11-23
  • 【会议地点】中国广东广州
  • 【分类号】X321;F301.24
  • 【主办单位】中国自然资源学会
节点文献中: 

本文链接的文献网络图示:

本文的引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