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番鸭呼肠孤病毒病的人工发病试验
【机构】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摘要】 分别用发生番鸭呼肠孤病毒病的自然病例雏鸭的肝脾组织离心无菌上清液、分离毒株的DF1、DF2和DF3代的致死番鸭胚尿囊液、接毒后死亡番鸭胚的肝脾组织离心无菌上清液、人工发病致死雏番鸭的肝脾组织离心无菌上清液,以腿部肌肉注射接种1日龄雏番鸭。以及用分离病毒株的DF3尿囊液以不同剂量、经不同途径接种各日龄雏番鸭和不同品种雏禽作人工感染试验,以探讨番鸭呼肠孤病毒对雏番鸭及其他品种雏禽的人工致病性,建立该病的人工发病模式。试验结果表明:各种含毒材料和分离病毒株的致死鸭胚尿囊液均能引起1日龄的番鸭的发病与死亡,复制出典型病例。潜伏期为4~12天,临床表现为软脚、消瘦,脱水衰竭而死,特征病理变化为以肝、脾为主的多个内脏器官形成大量针尖大至粟粒大小的灰白色坏死点。在不同感染途径中,经肌肉注射、皮下注射、口服感染等途径均可以引起雏番鸭发病死亡,其中以腿肌注感染鸭胚尿囊液原液0.2~0.5ml/只发病效果最好。分离病毒株的DF3尿囊液经腿部肌肉注射,.2ml/只,可以引起1、4、7、14、21和28日龄的番鸭发病与死亡.,复制出典型病例,但其发病率、死亡率随日龄增大而下降,不能引起35日龄以上的番鸭发病与死亡。该病毒可引起番鸭与半番鸭发病死亡,不能使美国水鸭、樱桃谷鸭、鹅和鸡发病。试验结果表明,对1~7日龄(4日龄左右)雏番鸭经腿肌注射0.2~0.3ml/只病毒尿囊液原液人工发病效果较好,且操作简易,可以作为对该病试验研究中的人工发病模式。
- 【会议录名称】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禽病学分会第十三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 【会议名称】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禽病学分会第十三次学术研讨会
- 【会议时间】2006-10-15
- 【会议地点】中国湖南长沙
- 【分类号】S858.32
- 【主办单位】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禽病学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