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体教融合对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机遇与路径研究

  • 推荐 CAJ下载
  • PDF下载
  •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取消加速工具后下载。

【作者】 刘浩曹烃刘珍晏绍文朱媛鹪

【机构】 黄冈师范学院韩国又石大学

【摘要】 研究目的:新时代,体教融合战略赋予学校体育新的内涵与使命。新时代体教融合的有效开展,需要与学校体育管理部门联合进行。但当前具体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工作力度不足、沟通合作欠缺、责权划分不明等问题。学校体育要想获得高质量发展,应紧抓时代主题,引入体教融合理念,将创新、协调、生态、开放等发展理念与体教融合有机结合。从思想、主体、资源等融合层面解读体教融合,以期升华学校体育的"育人"与"育体"之效,同时实现学校教育部门与体育管理部门的体制互嵌。研究方法:(1)文献法:通过知网、万方、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对有关学校体育的文献进行检索,根据需要对文献进行分类,并关注体育局与教育局的官网信息和政策文件,为研究提供理论依据。(2)访谈法:结合专家意见设计访谈提纲,采访体育部门人员、教育部门人员、体育教师等,对体教融合与学校体育的开展情况进行探讨,以期了解各主体对体教融合与学校体育的认知情况。(3)问卷法:参照问卷的设计原理与基本方法,依据文献资料以及专家建议,针对"体教融合对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机遇与路径"的相关问题拟定问卷,为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数据与实践支持。研究结果:体教融合在新时代作为一个重要的变革与发展方向,在目的、功能以及价值上被赋予了全新的时代内涵,因此要对其进行正确审视,明确学校体育新的工作任务。从整体上看,目前体教融合的新内涵包括两方面内容:(1)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将体育融于教育之中,从而实现学生身心健康;(2)竞技体育与人文教育协同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竞技体育人才。在体教融合背景下,学校高度重视体育教学,应首先明确参与体育教学的目的。体育教学对推动体育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对于学校而言,体育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锻炼身体、愉悦心灵,增进同学友谊,丰富校园生活,还可通过体育教学明确运动价值,传承与发扬体育文化。《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强调,学校体育面向所有学生,体育教学作为学校体育的主要表现形式,其必须遵循共有逻辑。在体教融合的背景下,学校体育管理部门与培养高素质人才之间本就具有共通之处。研究发现,目前体教融合开展情况尚不能满足学校体育发展需要,主要表现为:(1)学校体育管理部门工作力度不足、责权划分不明、场地设施覆盖面广但人均配备不足,学生使用满意度较低;(2)学校体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无法满足体教融合理念下的师资需求,体育教师人员匮乏,师生比例严重失衡;(3)体育教学内容设置单一,难以满足体教融合理念下学生运动兴趣培养的需求,体育课程内容不丰富,缺少新兴体育项目;(4)学校体育缺少相应的评价机制与发展性评价指标,教师教学模式传统而固定,教学方法单一,导致学生对教师教学满意度评价过低;(5)在体教融合背景下,体育竞赛体系建设不完善,不利于整体上提升学习竞技体育水平,体育社团活动缺少系统化管理,新兴竞赛项目较少,导致学生参与度较低。研究认为,在体教融合的指引下,需要针对现存问题,以教育公平、资源共享和协同治理的理论基础作为核心思想,提出改革优化策略:(1)完善学校体育管理体系,实行科学化治理。重构管理机制,优化相应责权划分体系;(2)提升支持度,不断加大资源投入力度,改变传统的资源稀缺问题,拓展资源获取范围,同时注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3)建立健全评价机制,增加评价指标。对传统单向化、教师主体化的教学评价与考评体系进行优化,构建多元化与多层次的评价体系;(4)调整体育课程结构,丰富教学内容。实施个性化、差异化以及兴趣和教学;(5)完善体育竞赛体系,打造层级竞赛。根据学生技能水平与兴趣开展体育竞赛,从而实现体教融合的深层目标。研究结论:体教融合是学校体育发展的战略方向,学校体育应成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如何更高质量地实现学校体育管理部门与教育部门的协同发展,促进学校体育工作系统化发展已日渐成为体育教育的首要任务。在体教融合进程日益深入的背景下,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应始终遵循"一体化"原则,开放思想,合作共赢,打破体教部门之间的理念与体制壁垒,构建人才培养中体教融合的路径机制,以积极态度审视学校建设高水平体育工作队伍的价值目标,充分发挥体育课程思政的教育功能,集合力量,培根铸魂,以育人与强国为出发点与落脚点,共同促进学校体育发展的创新之路。

  • 【会议录名称】 第十三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墙报交流(体育管理分会)
  • 【会议名称】第十三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
  • 【会议时间】2023-11-03
  • 【会议地点】中国天津
  • 【分类号】G807
  • 【主办单位】中国体育科学学会
节点文献中: 

本文链接的文献网络图示:

本文的引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