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高校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及提升路径研究

  • 推荐 CAJ下载
  • PDF下载
  •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取消加速工具后下载。

【作者】 赵炳辉甘荔桔

【机构】 沈阳体育学院

【摘要】 研究目的:体育硕士研究生培养是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的重要保障,如何提高实践创新能力是体育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基于创新意识为指引,实践活动为载体,实践创新结果为导向的一种复合能力。通过调查体育硕士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现状,分析目前培养存在的问题,深入剖析体育硕士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基于影响因素各维度提出具体的提升路径,目的是不断夯实国家体育创新人才培养基础,壮大实践创新人才队伍。研究方法:1.问卷调查法。问卷主要从体育硕士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现状、体育硕士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现状和体育硕士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影响因素三个模块入手。采用雪球抽样对沈阳体育学院、辽宁师范大学、大连大学以及沈阳师范大学的体育硕士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发放采用了以"网络问卷"的调查形式,找到相关的同学通过短信、微信等填写方式进行发放。共计发放160份,回收152份,回收率为95%,有效问卷152份,有效率为100%,其中研一16份、研二80份、研三56份。2.数理统计法。在问卷调查后,将回收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实践创新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影响因素量表进行整理及统计处理。运用SPSS23.0统计运算Cronbach’s Alpha系数、Bartlet球形检验、KMO度量值及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3.文本分析法。通过查找最近五年与体育硕士研究生相关的文件,同时分析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及各高校出台的相关政策的文件,宏观了解目前体育硕士研究生的发展现状。在各高校研究生院官网下载关于体育硕士研究生的各类文件,了解体育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以及招考要求,找到学校的培养方案,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实习等方面具体了解体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要求。研究结果:1.高校体育硕士在实践创新能力上整体的均值不高,自身不重视对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极差较大,高校体育硕士的实践创新能力均值为3.234,说明体育硕士的实践创新能力整体处于一般水平,实践创新能力不高,高校体育硕士实践创新能力整体有待提高。2.基础实践能力是由环境适应能力,主动学习能力,社交能力和表达能力组成,在环境适应能力的测试题项中,环境适应能力的均值为3.296,在主动学习专业相关知识题项上,主动学习能力的均值为3.447,在经常主动学习和运用各种实践方法题项上,均值为3.441。高校体育硕士不能很好的融入和适应陌生环境,环境适应能力相对较低。3.专业实践能力主要包含教材处理的能力、多媒体操作能力、课堂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评价能力、反思能力。均值分别为3.395,3.454,3.178,3.296,3.263,3.263,3.23,3.125,在专业实践能力总体上的均值为3.226,整体低于基本实践能力,在专业实践能力上整体处于相对较低水平,尤其是反思能力相比其他能力更弱。4.创新能力是由创新潜能和科研能力组成,需要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反复的总结,反思,善于观察,发现新的观点和视角,通过实践活动转化为现实成果。研三的样本量较大,在使用创新性的教学方法的能力上均值为2.908,在科研潜能和科研能力上,将实践经验转化为创新的科研成果的能力上的均值为2.914,高校体育硕士整体的创新能力较低,处于较低水平,最低的是使用创新性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能力。5.体育硕士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与影响因素各维度均存在正相关关系,个人因素、学校因素、教学因素、导师因素、社会因素和体育硕士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之间的相关系数值分别为0.552、0.477、0.589、0.507、0.521,并且均呈现出0.01水平的显著性。研究结论:1.体育硕士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创新型体育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途径,当前各高校在体育硕士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尚未形成完善的培养体系。2.目前体育硕士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适应能力弱,多媒体技术锻炼匮乏;学校的场馆设施和实践基地不完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不够完善;基础体育专业课程较少,教学方法较为单一;校内、校外导师责任心不强;社会未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3.个人因素、学校因素、教学因素、导师因素、社会因素是影响体育硕士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分析结果得出教学因素对体育硕士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影响较大,其次分别为个人因素、社会因素、导师因素、学校因素。

  • 【会议录名称】 第十三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专题报告(学校体育分会)
  • 【会议名称】第十三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
  • 【会议时间】2023-11-03
  • 【会议地点】中国天津
  • 【分类号】G807.4
  • 【主办单位】中国体育科学学会
节点文献中: 

本文链接的文献网络图示:

本文的引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