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耐力运动员高原训练周期性方法的最新进展

  • 推荐 CAJ下载
  • PDF下载
  •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取消加速工具后下载。

【作者】 晏莉李明张绍良

【机构】 清华大学

【摘要】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利用海拔高度来提高运动员耐力表现的研究集中涌现。相应地,阐述缺氧引起的适应性机制以及确定最佳训练海拔方案的研究也随之增加。比如,缺氧剂量、持续时间、时机选择以及诸如训练负荷周期、健康状况、个人反应和营养计划等混合因素。大量研究和实地考察得出的结论多集中在血液学结果分析层面,比如缺氧刺激红细胞生成,进而导致血红蛋白质量增加。低氧引起的非血液学适应,如线粒体基因表达和肌肉缓冲能力增强等现象也可能影响运动表现,但基于精英耐力运动员的相关研究数量有限。精英耐力运动员的高原训练应遵循长期和短期结合的周期化策略,融合训练康复、最佳表现、适应监测、营养计划以及常压缺氧状态下的模拟高原训练。通过充分设计和控制训练负荷、持续监测运动员的适应及健康状况来促进高原训练营地的计划细致性和安排周期性至关重要。传统的周期安排仅关注训练中运动员的准备,忽略了其他因素的整合然而,尽管之前许多研究有据描述了对缺氧/高原的生理适应,但对于精英耐力运动员高原训练中的不同周期和监测角度还没有及时的更新。因此,本文目的在于通过整合分期模式,将训练负荷和康复练习的教练层面、运动员监测、营养计划和其他环境应激因素纳入考量,以综合回顾精英耐力运动员高原训练周期背后的原理。未来研究应集中在多次高原训练的长期影响、海拔高度与周期计划其他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非血液性缺氧的适应和去适应时间过程以及不同运动模式下高原训练适应性的潜在差异。为精英耐力运动员制定周期性的训练计划,以便在正确的时机发挥最大的潜力,这是一个复杂的挑战。理想的长期职业道路计划是使运动员在四年一度的奥运会或残奥会结束时达到高峰。而在短期内,运动表现的高峰一般通过周期训练的方法实现,这种方法巧妙地将长时间的强化训练和短时间的减量训练结合。作将运动训练和其他生活方式、营养计划和环境应激因素结合起来的长短周期结合的方法也应该适用于精英耐力运动员的高原训练。在运动员职业生涯的多年规划中,每年定期进行高海拔训练可以使训练效益最大化。一些高原训练的研究对象是单次进入高原、对高海拔不适应的新手,而精英耐力运动员通常在整个赛季中多次利用高原训练来准备比赛。高原地区独特的环境刺激也给营养计划的制定带来了独特的挑战,这些挑战也应该被周期化。对此有学者展开了系统回顾,高原训练需要考虑的主要营养因素包括:铁元素的影响、速度干预、能量供应和身体成分周期性。精英耐力运动员长期通过低海拔至中等海拔(1400m-2500m,其中2000m-2500m最佳)训练,来提高其高原和平原运动表现。无论运动员选择高住高练(LHTH)还是高住低练(LHTL),高海拔训练的生理学原理都是由于气压和氧分压的降低导致氧气供应不足,促进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信号传递,进而刺激红细胞生成反应和血红蛋白质量(Hbmass)的增加。此外,缺氧同样会引起引起非血液学变化,如线粒体基因表达和肌肉缓冲能力的增强。血液学和非血液学的综合反应会导致最大摄氧量(VO2max)的增加,以及平原运动表现的提高。不过这一结论仍存在争议,尤其在高住低练(LHTL)层面。影响高原适应的因素包括缺氧的时间及程度、训练的绝对和相对强度及其分布、体内铁含量、伤病状况和个体差异。当海拔从1360m增加到2100m和2320m时,女性和男性精英运动员均显示出血红蛋白质量(Hbmass)的递增。伤病对高原适应有抑制作用,相应地,高原训练的压力也会增加伤病的风险。因此,计划不周的训练方案可能导致有害的结果,如表现不佳、过度疲劳、过度训练以及伤病风险。未来关于高原训练作为提高精英耐力运动员表现策略的研究,应该关注通过反复多次接触高原训练的长期影响,以及高原训练期间海拔和其他周期性计划构成部分的相互作用,比如恢复状况、营养计划和心理技能训练等。要了解缺氧导致的非血液适应的时间过程和衰减变化还需要更多研究,进一步调查不同运动方式之间运动诱导的缺氧适应的潜在差异。此外,由于高海拔地区阻力的不同,体质量负荷运动和体质量支持运动以及不同速度的运动在高海拔地区可能有不同的影响,这是由于这些运动在高原地区的阻力不同。最后,考虑到缺氧会导致较低的氧通量和较慢的训练速度,技术含量高的运动(如游泳)与技术含量低的运动(如自行车)对潜在的训练质量下降的反应可能不同。

【关键词】 高原训练耐力运动周期训练
  • 【会议录名称】 第十三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专题报告(运动训练学分会)
  • 【会议名称】第十三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
  • 【会议时间】2023-11-03
  • 【会议地点】中国天津
  • 【分类号】G808.1
  • 【主办单位】中国体育科学学会
节点文献中: 

本文链接的文献网络图示:

本文的引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