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基于Session-RPE量化残奥冰球运动员赛前期内部训练负荷的应用研究

  • 推荐 CAJ下载
  • PDF下载
  •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取消加速工具后下载。

【作者】 司贝利吴雪萍丁海勇

【机构】 上海体育学院

【摘要】 研究目的:在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上,中国国家残奥冰球队实现了"零"的突破,取得了铜牌的好成绩。赛后我们不仅要总结成功的经验,对于在备赛冬残奥会过程中的"失败"经验更要重点分析。在2019年残奥冰球世锦赛B组赛中,中国队不敌斯洛伐克,未能成功晋级A组。这场比赛失利暴露了诸多问题,比如运动员们在前2场比赛体能充沛并且竞技状态良好,但从运动员们赛后的反馈和教练员的观察中发现,第3场对阵斯洛伐克的比赛中运动员们竞技状态明显下滑。为了能在大赛中时刻保持最佳的竞技状态,就需要对运动员赛前的训练负荷与恢复状况进行及时地掌握。我国国家残奥冰球队在国际比赛中的备赛策略是赛前4周对训练计划进行调整,进入到赛前准备阶段。训练计划的设计包含了训练量和强度的安排,训练量和强度都会对运动员造成一定的刺激,从而影响运动员的竞技状态。这些对运动员造成刺激的训练变量称为外部训练负荷,比如训练的组数、次数,滑行的距离、速度等,而内部训练负荷指的就是运动员对于刺激的反应,即运动员所承受的相对生理和心理压力。运动员们对刺激适应就会产生良好的训练效益,对刺激不适应就会发生疲劳甚至损伤。所以,及时掌握运动员的内部训练负荷,尤其是临近比赛期前的内部训练负荷,对于评估运动员是否适应本阶段的训练计划至关重要。另一方面,在掌握了运动员对训练课造成的刺激反应之后,运动员的恢复状况成为次日快速进入训练状态或进入比赛阶段的重要因素。目前国内外关于残奥冰球的研究非常稀缺,关于内部训练负荷和恢复状况的跟踪监控也属于空白。因此,本文的目的是使用Session-RPE量化ITL,HI量化恢复状况,探究残奥冰球运动员在不同比赛赛前的内部训练负荷和恢复状况的特征,并且对比它们之间的差异性,以期为运动员在备战重大比赛的周期中提供调控竞技状态的依据。研究方法:对23名国家男子残奥冰球队在俄罗斯友谊赛和德国世锦赛的赛前4周备赛阶段的每日内部训练负荷和恢复状况进行测量,内部训练负荷使用Session-RPE量化。每次训练结束后的10分钟,向运动员展示Borg的0~10级RPE量表,RPE与运动持续时间的乘积代表每堂课运动员的内部训练负荷,内部训练负荷的指标有TWTL,等于1周ITL之和(ITL=RPE得分*运动持续时间),代表1周训练对运动员施加的总的内部训练负荷;TM,等于周平均每日训练负荷/周每日训练负荷标准差,1周训练计划的可变性,代表了运动员对训练计划变化性的感觉;TS,等于TWTL和TM的乘积,代表1周的训练对运动员生理和心理造成的所有压力;ACWR,等于最近一周的训练负荷除以最近2周,最近3周和最近4周的训练负荷的平均值,代表最近1周训练负荷的变化幅度。恢复状况使用Hooper指数量化,每天训练开始前的30分钟,向运动员发放Hooper每日健康问卷,Hooper指数等于肌肉酸痛情况、睡眠情况、疲惫程度和压力程度之和。最后使用Excel对运动员的内部训练负荷和恢复指标进行计算和制图,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内部训练负荷和恢复指标的差异性进行处理分析;若方差不齐,采用校正t检验。研究结果:友谊赛从4周的TWTL总体分布来看,17.39%属于大负荷(TWTL≥3701AU),26.09%属于中-大负荷(2467AU<TWTL<3701AU),54.35%属于中-小负荷(1234AU<TWTL<2467AU),2.17%属于小负荷(TWTL≤1234AU),并且TWTL在W2出现最大值,在W1出现最小值;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在W2上升幅度最大,W1下降幅度最大。TM在W4和W2分别出现了较大值,W1的值最小;总体变化是先在高值下降再上升,并在W1下降到最低。TS在W4和W3的值基本持平,在W2出现最大值,W1出现最小值;总体呈现先小幅度下降,然后在W2上升幅度最大,在W1下降幅度最大。HI总体上都较小,在W4是最小值,W1是最大值;从变化上看,W3的上升幅度最大。世锦赛从4周的TWTL总体分布来看,8.70%属于大负荷,29.35%属于中-大负荷,35.87%属于中-小负荷,26.08%属于小负荷,并且TWTL在赛前1周出现最大值,在W3出现最小值;总体呈先下降再上升再下降的变化趋势,在W2上升幅度最大,W3下降幅度最大;TM在W1出现了较大值,W3的值最小;总体变化是先上升再下降再上升,在W2上升幅度最大,W1下降幅度最大;TS在W3出现最小值,在W1出现最大值;总体变化趋势和TM一致,在W2上升幅度最大,在W1下降幅度最大;HI在W4是最大值,W3、W2、W1的HI差别不大;从变化上看,W3的下降幅度最大。友谊赛赛前的TWTL为2647±977,世锦赛赛前的TWTL为2159±1133,两个赛事的TWTL均数存在着统计差异(差值488.08,95%CI 180.34~795.82,t=3.129,P=0.002);友谊赛赛前的TM为1.44±0.41,世锦赛赛前的TM为1.24±0.45,两个赛事的TM均数存在着统计差异(差值0.20,95%CI 0.08~0.33,t=3.198,P=0.002);友谊赛赛前的TS为3999±2170,世锦赛赛前的TS为3067±2031,两个赛事的TS均数存在着统计差异(差值931.77,95%CI 320.45~1543.08,t=3.007,P=0.003);友谊赛赛前的ACWR为0.83±0.18,世锦赛赛前的ACWR为1.86±0.58,两个赛事的ACWR均数存在着统计差异(差值-1.02,95%CI-1.29~-0.76,t=-8.056,P=0.000);友谊赛赛前的HI为5.42±4.23,世锦赛赛前的HI为6.80±4.20,两个赛事的HI均数存在着统计差异(差值-1.38,95%CI-1.922~-0.830,t=-4.947,P=0.000)。研究结论:残奥冰球运动员在不同比赛的备赛阶段里的内部训练负荷与恢复状况有差异,具体表现为每周总的内部训练负荷、训练单调和训练应激最高值的出现时间上有所不同,并且在临近比赛1周的负荷上升速度方面,世锦赛要大于友谊赛;不同比赛的备赛阶段内都有负荷短期内快速增长的训练周;不同比赛的备赛阶段运动员都恢复良好,说明运动员可以适应赛前训练计划。

  • 【会议录名称】 第十三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专题报告(运动训练学分会)
  • 【会议名称】第十三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
  • 【会议时间】2023-11-03
  • 【会议地点】中国天津
  • 【分类号】G862.3
  • 【主办单位】中国体育科学学会
节点文献中: 

本文链接的文献网络图示:

本文的引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