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降低输血传播隐匿性乙型肝炎残余风险及改进血液核酸筛查策略的系统研究
【作者】 叶贤林; 刘丽华; 李彤; 熊文; 曾劲峰; 陈利民;
【机构】 深圳市血液中心; 河源中心血站; 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
【摘要】 目的我国是中等乙肝流行率的国家,献血者隐匿性乙肝感染(OBI)检出率在1:500-1:2000之间。目前献血者血液乙肝核酸筛查(NAT)大部分采用混样检测,由于OBI病毒载量低呈波动状态不易检出,且病毒突变率高,给输血安全带来较大威胁。本项目系统调查献血者经NAT筛查后隐匿性乙肝感染状况、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及其临床转归,比较混样和单人份筛查检出率水平,分析成本和效益,提出改进血液乙肝NAT筛查策略,以减少隐匿性乙肝输血传播残余风险。方法采用高灵敏度(HBV DNA:1IU/ml)结合巢式PCR(S区和BCP/PC区)及荧光定量PCR确证HBV DNA及检测病毒载量,罗氏电化学发光法(ECLI)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BsAg),应用国际多地区献血者乙肝参比系列分析国内OBI献血员中HBV氨基酸显著性突变概况。1)国产8人份乙肝核酸混样筛查(上海浩源)结果OBI的确证、分子特征分析、追踪及临床转归分析。2)罗氏6人份核酸混样筛查(MPX2.0)拆分阴性结果献血者OBI确证调查及对应筛查策略的改进。3)基于实际检测数据,根据国家CDC建立的模型及文献报道的各种参数,预测不同筛查策略下阻止窗口期感染、慢性感染及隐匿性感染的人数,计算血液乙肝病毒血清学和核酸筛查成本效益,即时对MPX2.0 HBV NAT 6人份混样和盖立福(Ultrio Plus)单人份核酸筛查检出结果比较及成本效益分析。结果 1)在广东河源市44592份血样中采用8人份HBV NAT筛查,共83/117拆分成功为HBsAg-/DNA+标本,其中70例确证为OBI,OBI检出率为1:637,在S基因区发现11个位点发生显著性突变,其中M133L/T,F134L,P142L,V168A,R169H,S174N,L175S和V177A是影响HBsAg检测的显著性变异株。31位OBI献血者追踪结果表明大部分仍维持OBI状态(87.1%),病毒载量低且波动,9.7%转化为慢性乙肝。2)深圳市血液中心共103356份经ELISA筛查阴性标本,进行罗氏MPX2.0核酸混样(6人份,17226个汇集池)筛查初始反应性98个汇集池中,56标本(57.1%)检出HBV DNA(+),拆分为阴性结果(42汇集池)252份献血者标本中确证OBI感染标本17份。测序结果表明HBV S基因存在F134L、D144E、T131N/M133、L175S等免疫逃逸突变及影响HBsAg检测突变等。3)深圳市血液中心对132317份血样应用核酸单人份(Ultrio Plus)筛查HBsAg-/HBV DNA+检出率为0.11%,显著性高于6人份混样(MPX2.0)检出率0.058%(P<0.05)。应用单人份乙肝核酸检测可阻止输血传播乙肝的病例数是混样筛查的1.26倍,取得的效益亦为1.26倍。核酸单人份及混样筛查方法成本效益比分别为1:28.8和1:53.4。结论 OBI献血者中存在相当比例的影响HBsAg检测的显著性氨基酸突变,OBI病毒载量低且波动,由于核酸单人份筛查具有较高的效益,我国应采用高灵敏度的单人份乙肝核酸检测筛查献血者血液,以提高输血安全。而选用混样筛查血液时,应对拆分阴性的标本进行anti-HBc进一步筛查,确保OBI感染血样不漏检。
- 【会议录名称】 中国输血协会第十一届输血大会会议论文汇编(2022.09 大连)--输血传播疾病专题
- 【会议名称】中国输血协会第十一届输血大会(2022.09 大连)
- 【会议时间】2022-09-21
- 【会议地点】中国辽宁大连
- 【分类号】R512.62
- 【主办单位】中国输血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