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小麦茎基腐病防控及分级治理技术
【作者】 马继芳; 王永芳; 王孟泉; 陈立涛; 勾建军; 齐永志; 刘佳; 甄文超; 董志平;
【机构】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谷子研究所国家谷子改良中心河北省杂粮研究重点实验室; 河北平乡县植保植检站; 河北馆陶县农业农村局; 河北省植保植检总站; 河北农业大学;
【摘要】 小麦茎基腐病是一种世界性的病害。21世纪初我国小麦-玉米连作区实行"秸秆还田、免耕播种"保护性耕作,引发了小麦茎基腐病的严重发生。2012年李洪连等首先报道了我国河南省的小麦茎基腐病主要由假禾谷镰孢菌引发。目前,该病在黄淮海河南、山东、河北、安徽、江苏、山西、陕西等省的小麦主产区不断扩展蔓延,发病面积和危害程度逐年扩大,已经成为我国小麦生产上的重大问题。特别是在河南、山东、河北中南部等黄淮海小麦主产区,危害更加严重。河北省小麦产区纬度偏高,有效积温相对不足,为保证一年两熟,小麦收获玉米播种、玉米收获小麦播种的间隔时间很短,秸秆处理时间相对不足,为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创造了条件。尤其是在苗期小麦茎基腐病发生在茎基部,隐蔽性强,早期不易发现,而一旦显症,就已经错失了防控的关键期,严重减产已不可避免。笔者课题组在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的支持下,经过多年研究和跟踪调查,在明确小麦茎基腐病菌侵染及周年发生规律的基础上,研发了选择性利用生态调控、生物防治技术压低田间病原基数,结合种子处理,关键期使用化学农药进行应急防治等小麦茎基腐病绿色减药控害技术体系,明确了各单项关键防控技术的防控效果。结果显示,玉米收获后深翻25cm以上对小麦茎基腐病防效可达67.57%;种子包衣处理防效可达67.11%;底施生物菌肥防效可达23.68%。根据小麦茎基腐病属于地表病残体的土壤带菌病害,田间发病程度主要受田间菌源数量的影响,而田间菌源数量的积累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田块之间发病程度差异极大。将小麦田块按照上一年度小麦灌浆初期茎基腐病发生程度,分为四个等级,即无病田块(没有小麦茎基腐病发生)、零星发病田块(小麦茎基腐病病茎率小于20%)、轻病田块(小麦茎基腐病病茎率大于20%,田间白穗率小于1%)和重病田块(小麦茎基腐病田间白穗率大于1%)。创新提出了"以田块为单位进行个体化分级治理"策略,根据上茬小麦田间茎基腐病发生情况,制定下一季小麦相应防控技术。对于重病田块,采取如下综合防控技术。①深翻,压低田间地表的病原基数:在玉米收获-小麦播种期间,进行不低于25cm的深翻,再旋耕,播种小麦。②品种选择:优先选择小麦茎基腐病抗(耐)性好的品种,避免使用高感品种。③种子处理:优选包衣种子,未包衣种子可选用咯菌腈、苯醚甲环唑、戊唑醇等单剂或混配剂进行处理。④生物菌肥:玉米收获秸秆粉碎后,施入木霉菌、芽孢杆菌等具有拮抗作用、加速秸秆腐解的多功能生防菌剂或生物菌肥,调节土壤微生物结构,加速秸秆腐解,消解或抑制小麦茎基腐病菌。⑤返青期用药:种子处理不到位时,可在小麦返青期,结合水肥一体化施入杀菌剂抑制病害的扩展。⑥肥水管理:减少氮肥施用量,适当增施磷钾肥。避免利用盐碱水灌溉。利用以上关键技术对小麦茎基腐病进行控制,经专家检测防效可达82.46%,显著降低了重病田块发病程度。对于轻病田块,采取上述品种选择+种子处理+返青期用药即可有效控制病害发展。对于零星发病田块,则采取品种选择+种子处理可有效控制病害发生。对于无病田块,则重点采取保护措施,在有病田块作业的所有农机,在进入无病田块前,必须仔细进行清理,防止带入有病田块的病原。通过以上分级治理原则及不同类型田块不同防控技术的实施,可显著降低重病田块发病程度,控制轻病田块和零星发病田块的病害发展,重点保护无病地块。将该病造成的损失整体控制在经济阈值之下。小麦茎基腐病的控制可以结合当地政府的深翻项目,优先选择小麦茎基腐病重病田块进行。
- 【会议录名称】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2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 【会议名称】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23年学术年会
- 【会议时间】2023-08-05
- 【会议地点】中国山东泰安
- 【分类号】S435.12
- 【主办单位】中国植物病理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