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渤中凹陷石臼坨凸起南部陡坡带东段古地貌控砂机制
【作者】 纪友亮; 周勇; 张新涛; 高星星; 徐春强; 黎明涛; 柳永军;
【机构】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 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中海油天津分公司;
【摘要】 渤中凹陷石臼坨凸起南部陡坡带东段古近系沉积时期发育了五种古地貌和四种源-汇系统。基于工区的三维地震、钻井岩心、测井及分析化验等资料,以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从古地貌和"源-汇"系统研究角度分析渤中凹陷石臼坨凸起南部陡坡带东段古近系物源体系及沉积体系,明确了物源形成与供源作用、古地貌与沟谷输导系统、沉积体系分布的关系,建立了"源-渠-汇"系统及古地貌控砂模式。论文首先以层序地层学理论为基础,将石臼坨凸起南部陡坡带东段古近系自下而上划分为6个三级层序(SQs4+k、SQs3、SQs12、SQd3、SQd2、SQd1),建立了陡坡型、断裂缓坡型及斜坡型及远源型四种层序地层样式。在层序地层格架内,精细刻画了石臼坨凸起南部陡坡带东段前古近系基岩组成与分布,结合沉积古地貌恢复定量探讨石臼坨凸起南部陡坡带东段不同区带古地貌特征及汇水区的差异。研究表明,凹陷发育早期(SQs4+k~SQd3),源区汇水面积大,石臼坨凸起主体、428凸起及427凸起都供源,以盆内物源(石臼坨凸起)供源为主;凹陷发育晚期阶段(SQd2、SQd1),石臼坨凸起逐渐被淹没,源区汇水面积大幅度缩减,从以盆内物源供给向盆外物源(燕山褶皱系)供给转换。在宏观物源示踪基础上,刻画了石臼坨凸起区物源通道类型、特征及其与砂体间配置关系,并将石臼坨凸起古近系"源-汇"系统划分为近源型源汇系统、远源型两大类源汇系统,其中近源型源汇系统可进一步划分为近源-陡坡断崖-扇三角洲源汇系统、近源-陡坡断阶-扇三角洲源汇系统,远源型源汇系统可进一步划分远源-缓坡断阶-辫状河三角洲源汇系统、远源-斜坡型-辫状河三角洲源汇系统、远源-缓坡断阶-辫状河三角洲-湖底扇源汇系统三大类。
- 【会议录名称】 第十七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摘要集——专题9 构造古地理
- 【会议名称】第十七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
- 【会议时间】2023-08-11
- 【会议地点】中国山东青岛
- 【分类号】P618.13
- 【主办单位】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岩相古地理专业委员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Palaeogeography (ISP,国际古地理学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沉积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地层古生物专业委员会、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SEPM(Society for Sedimentary Ge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