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免疫相关遗传背景影响粒子束-树状细胞联合疗法的转移抑制效果
【作者】 马立秋; 隋丽; 刘建成; 王巧娟; 汪越; 文佳玲; 任旺财; 温尚民; 郭刚;
【机构】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国防科技工业抗辐照应用技术创新中心;
【摘要】 尽管重离子束放疗对于局部肿瘤有着非常好的疗效,但是远端转移癌的发生通常是和预后不佳相关联的,因此转移抑制作为重要的课题亟待被解决。前期研究已经证实粒子束-树状细胞联合疗法具有较好的抗转移效力,但该联合疗法是否具有普适性还不是很清楚。为了查明联合疗法的普适特性,将癌细胞(骨肉肿LM8细胞,肺癌LLC细胞,大肠癌Colon-26细胞,大肠癌Colon-26MGS细胞)分别接种于同系小鼠(C3H/He,C57BL/6J,BALB/c)的大腿皮下。癌细胞移植7天后,对生成的局部肿瘤施以碳重离子束(290 MeV/n,6 cm SOBP,2 Gy)照射。在照射后1.5天,经尾静脉将来源于上述3种不同品系小鼠骨髓来源的未成熟树状细胞分别注入各自品系小鼠体内。2周后对小鼠实施肺摘除术,随后对肺部转移瘤的数目进行统计。为了阐明联合疗法的抗转移机制,未成熟树状细胞和经碳重离子束(290 MeV/n,mono-energy,LET 70~80 kev/μm,2 Gy或者6 Gy)照射后的癌细胞进行体外共培养后,利用流式细胞技术以CD11c~+CD40~+双阳性细胞群的占比为指标对树状细胞的活化水平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实施粒子束放疗联合树状细胞免疫治疗,LM8以及LLC细胞的荷瘤小鼠(C3H/He和C57BL/6J)的肺部转移得到了显著的抑制,然而Colon-26和Colon】26MGS细胞的荷瘤小鼠(BALB/c)并没有显示出任何转移抑制效果。更进一步的机制研究验证了粒子束-树状细胞联合疗法的抗转移效果受宿主免疫相关遗传背景倾向(Th1或Th2)的影响,而非肿瘤种类或特性的影响。
- 【会议录名称】 中国毒理学会第十次全国毒理学大会论文集
- 【会议名称】中国毒理学会第十次全国毒理学大会
- 【会议时间】2023-04-08
- 【会议地点】中国广东珠海
- 【分类号】R818.03
- 【主办单位】中国毒理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