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26周短期致癌试验替代模型构建及硝酸镧致癌性评价

  • 推荐 CAJ下载
  • PDF下载
  •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取消加速工具后下载。

【作者】 敬海明李子南高珊杜宏举杨庆聂燕敏张鹏郑珊仝国辉齐丽娟张维宁钧宇李国君

【机构】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市食物中毒诊断溯源技术重点实验室

【摘要】 目的稀土元素镧(La)在一定剂量下已被证实具有神经毒性、免疫毒性和细胞毒性等,但慢性毒性和致癌性相关的研究报道还非常有限。本研究拟应用人源性ras转基因小鼠CB6F1(+)(C57-ras转基因小鼠)及其同窝阴性鼠CB6F1(-)构建26周短期致癌试验替代模型,并同时对硝酸镧(Ⅲ)六水合物(La(NO33·6H2O)的慢性毒性和致癌性进行评价。方法受试物La(NO33·6H2O以0、6.25、12.5、25、50 mg/kg bw剂量灌胃给予250只雄性CB6F1(+)小鼠(50只/组,雌雄各半),或以0、25 mg/kg bw剂量灌胃给予60只CB6F1(-)小鼠(30只雌性/组,雌雄各半),连续26周。阳性对照组以n-甲基-n-亚硝基脲(MNU)单次腹腔注射(75 mg/kg bw)的方式造模。研究期间每天检查1次临床体征及死亡情况,特别注意肿瘤的发生情况。收集死亡率、器官系数、生化和血液学指标及组织病理学检查信息等,计算并统计肿瘤发生的时间、肿瘤发生率、肿瘤组织学分布、肿瘤潜伏期等。结果 MNU处理的阳性组小鼠试验过程中因肿瘤死亡的发生率明显增加,CB6F1(+)与CB6F1(-)分别为58.2%与25%;CB6F1(+)小鼠的首次因肿瘤死亡时间比CB6F1(-)小鼠早3周左右;雌、雄性CB6F1(+)小鼠的肿瘤发生率约为80%与68%,分别高于雌、雄性CB6F1(-)小鼠的50%与55%;CB6F1(+)和CB6F(-)小鼠肿瘤组织学类型无差异,均以胸腺淋巴瘤为主,其他包括胃肠道腺瘤/癌、肺腺瘤、子宫囊性增生/腺癌、直肠淋巴瘤、淋巴结淋巴瘤等。受试物各剂量组的小鼠均未见肿瘤样病变或肿瘤病变,但与对照组相比,50 mg/kg bw剂量组的雄性小鼠体重减轻,肝功能相关指标ALT、AST和ALP明显升高(P<0.05)。结论 C57-ras转基因小鼠较其同窝阴性鼠具有更高的致癌敏感性,适宜作为致癌试验替代模型;在本实验条件下,La(NO33·6H2O以50 mg/kg bw灌除了给予CB6F1小鼠26周,对肝功能有一定的毒性效应,但无致癌性;据上判断La(NO33·6H2O慢性毒性的最小观察到有害作用剂量(lowest observed adverse effect level,LOAEL)为50 mg/kg体重,致癌性的未观察到有害作用剂量(no observed adverse effect level,NOAEL)为50 mg/kg bw。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8YFC1603102);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8YFC1602700)
  • 【会议录名称】 中国毒理学会第十次全国毒理学大会论文集
  • 【会议名称】中国毒理学会第十次全国毒理学大会
  • 【会议时间】2023-04-08
  • 【会议地点】中国广东珠海
  • 【分类号】R994.4
  • 【主办单位】中国毒理学会
节点文献中: 

本文链接的文献网络图示:

本文的引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