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颅底凹陷合并扁平颅底(Group B型BI)的影像分析及诊治策略

  • 推荐 CAJ下载
  • PDF下载
  •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取消加速工具后下载。

【作者】 周衡俊詹仁雅郑秀珏马跃辉郑杰胜

【机构】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

【摘要】 目的颅底凹陷(BI)是一种临床常见的颅颈交界区(CVJ)畸形。颅底凹陷合并扁平颅底(BI and platybasia,Group B型BI)在临床研究及文献报道中较少提及。因其寰枢椎无脱位,相对稳定,所以目前国内外治疗颅底凹陷合并扁平颅底采取的主要术式包括经后方入路的枕下减压伴/不伴枕颈融合内固定术。而最近Goel的临床研究认为,该类患者仍然存在寰枢椎不稳定,他仅予寰枢椎固定并重建稳定性,而不行后颅窝减压,同样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那么,在颅底凹陷合并扁平颅底病例中,是否存在后颅窝发育不良导致后颅窝容积相对狭窄?是否存在寰枢椎稳定性问题?为此,我们评估了颅底凹陷合并扁平颅底的后颅窝容积情况和寰枢椎稳定性情况。方法回顾检索我科在2010年8月至2016年10月期间,诊断为颅底凹陷合并扁平颅底(Group B型BI)的临床病例共10例。满足纳入标准,结合排除标准,共10例纳入研究。取正常人10例作为对照组。病例组和对照组均进行颅颈交界区的CT(Philip,256-slice)和MRI(General Electric, 3.0-tesla)扫描。所有研究对象的影像数据输入PACS影像浏览系统(这一系统具有特殊的数字测绘功能)。测量参数包括:Chamberlain’s line(CL),寰齿间距(ADI),颅底角(CBA),斜坡长度(DB),Boogard角,延髓颈髓角(CMA),后颅窝脑容积(PFBV),后颅窝容积(PFCV),后颅窝容积相对比(RR=PFBV/PFCV),矢状位关节面倾斜角(SJI),冠状位关节面倾斜角(CJI),颅颈倾斜角(CT)。结果 (1) Chamberlain’s line(CL):两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2)寰齿间距(ADI):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3)颅底角(CBA):两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4)斜坡长度(DB):两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5) Boogard角:两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6)延髓颈髓角(CMA):两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7)后颅窝脑容积(PFBV):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8)后颅窝容积(PFCV):两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9)后颅窝容积相对比(RR=PFBV/PFCV):两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10)矢状位关节面倾斜角(SJI):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11)冠状位关节面倾斜角(CJI):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12)颅颈倾斜角(CT):两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13)在颅底凹陷合并扁平颅底组,Chamberlain’s line(CL)与延髓颈髓角(CMA)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性。Chamberlain’s line(CL)与后颅窝容积相对比(RR)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性。(14)在颅底凹陷合并扁平颅底组,Chamberlain’s line(CL)与矢状位关节面倾斜角(SJI)之间无显著相关性。Chamberlain’s line(CL)与颅颈倾斜角(CT)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性。结论在颅底凹陷合并扁平颅底中,枕骨重度发育不良导致后颅窝相对狭小,后颅窝容积相对比(RR)增大。扁平颅底导致斜坡内陷,颅颈倾斜角增大,与齿状突内陷(CL)严重程度显著正相关,未见明显寰枢椎失稳依据。临床诊治该类疾病应以后颅窝减压扩大容积为重点,可以通过后路枕颈融合实现齿状突牵引,减压前路内陷压迫的斜坡齿状突。

  • 【会议录名称】 2018年浙江省神经外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
  • 【会议名称】2018年浙江省神经外科学学术年会
  • 【会议时间】2018-11-02
  • 【会议地点】中国浙江杭州
  • 【分类号】R651.1
  • 【主办单位】浙江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
节点文献中: 

本文链接的文献网络图示:

本文的引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