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红托竹荪黄水病病原鉴定
【作者】 彭科琴; 袁潇潇; 李长田; 赵志博; 王勇; 曾祥宇; 田风华; 李玉;
【机构】 贵州大学农学院; 吉林农业大学食药用菌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贵州大学食用菌研究所;
【摘要】 红托竹荪(Phallus rubrovolvatus)隶属于鬼笔科(Phall aceae)鬼笔属(Phallus),具多种药用功能和广阔的研究及利用前景。红托竹荪是贵州省广泛栽培的重要特色食药用菌,需覆土栽培,周期长达4~10个月,在此过程中易受环境微生物影响而发生病害,尤以黄水病最重。该病发病初期子实体菌皮表面分泌淡红色水滴,随后菌皮开裂、溃烂,继而伴随大量微生物滋生并迅速蔓延至整棚,部分地区发病率达60%~80%。黄水病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制约了红托竹荪产业发展,但其发病原因尚未明确,且无高效防控方法。为明确黄水病发病原因,本研究于2020年3月从贵州省纳雍县红托竹荪栽培基地采集不同发病程度的子实体,分离获得菌株2020060402-1和2020060503-2,通过柯赫法则证实两株菌均具有致病力。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和LSU基因序列的特性研究,结果显示两菌株属Saccharomycopsis的同一种,且为新的分类单元,并将其命名为Saccharomycopsis phalluae sp.nov.。本研究确定了红托竹荪黄水病的病原菌为Saccharomycopsis真菌,且为Saccharomycopsis引起蘑菇病害的首次报道。该研究结果对后续开展红托竹荪黄水病理论研究及黄水病田间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 【会议录名称】 植物病理科技创新与绿色防控——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2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 【会议名称】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21年学术年会
- 【会议时间】2021-12-11
- 【会议地点】中国贵州贵阳
- 【分类号】S436.46
- 【主办单位】中国植物病理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