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器械辅助松解技术结合核心稳定训练对慢性下腰痛的疗效研究

  • 推荐 CAJ下载
  • PDF下载
  •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取消加速工具后下载。

【作者】 谢尊艳苏淼朱平穆利栋张葆欣

【机构】 西安体育学院

【摘要】 研究目的:人类一生中下腰痛的发病率为69%-90%,是一种常见病、往往反复发作、并且病程较长。其中,在下腰痛中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CNLBP)约占90%,此病好发于久坐人群、产后妇女及运动员。CNLBP作为一种常见的临床康复问题,患者的身体健康状况受到了严重影响,长期的疼痛也对患者在其日常生活造成了很多困扰。有研究发现,CNLBP患者往往会表现为腰椎周围肌群的力量不够,导致其产生腰椎核心稳定性不足等症状。而通过核心稳定性训练可以改善CNLBP患者的腰椎功能及周围肌群力量。也有实验研究和病例报告表明,器械辅助松解技术能够显著的改善人体在运动中可能产生的各种腰部损伤,以及各种疾病或炎症所致的软组织疼痛等症状。因此,本研究拟通过器械辅助松解技术结合核心肌群稳定性训练对CNLBP患者进行干预,并观察其临床效果,为CNLBP的康复方法提供新的思路。研究方法:诊断标准:根据在2007年由美国疼痛协会和美国内科医师联合发布的《诊断和治疗下腰痛的临床指南》制定,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症状:患者在单侧或双侧下肢不存在疼痛和麻木感的情况下,患有腰背和腰骶痛超过3个月;(2)体格检查:双下肢不存在运动和感觉功能的异常;(3)影像学检查无异常。本研究将按照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及脱落标准筛选出符合的CNLBP患者共30例,将病例纳入后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干预组各15人,进行3次/周,为期六周的干预。干预组进行核心稳定性训练结合器械辅助松解技术治疗;对照组只进行核心稳定性训练。干预组:(1)核心稳定性训练:(1)双桥运动:每10个为1组,连续做3组。(2)仰卧抬腿法:取仰卧位,做来回屈伸运动,每10个为1组,连续做3组。(3)平板撑:取俯卧位,身体似同一块平板保持30s,重复2-3次。(4)抬背运动:患者在床面采取俯卧位,下肢伸直,双手臂伸直抬起背部,下腹紧贴垫子,每10个为1组,连续做3组。(5)卷腹训练:患者在床面取仰卧位,并屈髋屈膝90度,同时挺起上半身与床面呈30度,维持15s后放松,等5s后再进行下一个,每10个为1组,连续做3组。(2)器械辅助松解技术治疗:受试者俯卧,选用C型探扫刀,将润肤剂涂在下腰部,沿着与背阔肌及竖脊肌肌肉纤维平行的方向分别扫掠一分钟,并在肌肉挛缩紧张的地方扇动两分钟,通过类似于半圆形模式移动,最后扫掠一分钟收尾。对照组:只进行上述核心稳定性训练。在干预开始前、开始三周及干预完成后,分别采集两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包括患者的9个主要方面(因性生活状况属于个人隐私,故此次研究不予评测)。每个项目评分0-5分,共计45分,分数越高,表明功能障碍状况越严重;关节活动度的测量:采用量角器进行脊柱活动的测量。研究结果:两组治疗前VAS、ODI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ODI=17.51±4.71、VAS=6.68±1.40,干预组:ODI=17.41±4.51、VAS=6.78±1.32;治疗后VAS、ODI评分均有显著改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VAS=2.98±1.07、ODI=9.21±3.51,干预组:VAS=1.67±0.12、ODI=5.52±3.51;并且,干预组VAS和ODI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治疗前后比较结果显示,治疗后的后伸、前屈、左右侧屈等四个方向的活动度均得到明显改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核心肌群稳定训练有助于激活腰椎周围的肌肉和提高其肌力,增加稳定肌群的抵抗疲劳能力及耐力,并逐步恢复了神经肌群的协调与控制能力,平衡了腰椎在运动中的整体协调性及运动的稳定性;器械辅助松解技术主要通过缓解肌肉痉挛、松解组织粘连等方式,缓解或有效的消除疼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受伤组织修复,恢复腰椎功能及稳定性。研究结论:与单纯的核心肌群稳定性训练方法相比,将器械辅助松解技术充分结合核心肌群稳定训练后,能进一步减轻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的腰部疼痛症状、改善腰部存在的功能障碍和提高腰椎的活动度,并且可以大幅度提高病人的日常生活的质量,值得应用和推广。

  • 【会议录名称】 第十二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墙报交流(运动医学分会)
  • 【会议名称】第十二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
  • 【会议时间】2022-03-25
  • 【会议地点】中国山东日照
  • 【分类号】G808.1;R681.5
  • 【主办单位】中国体育科学学会
节点文献中: 

本文链接的文献网络图示:

本文的引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