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优秀男子曲棍球运动员比赛体能表现特征分析
【作者】 林丽雅; 季欣怡; 翁海勤; 张莉; 丛德全; 刘宪棠; 蔡伊璜;
【机构】 广东省体育科学研究所; 开特普体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广东省男子曲棍球队; 广东省女子曲棍球队; 广东省青少年竞技体育学校;
【摘要】 研究目的:集体球类项目已普遍使用集成了全球定位系统及惯性传感器的可穿戴设备,对运动员在比赛及训练中的体能表现进行监控。本研究应用该类型设备,尝试将国际研究前沿的"动作模式分析"用于曲棍球项目的比赛体能表现特征分析,通过对高水平男子曲棍球运动员比赛中不同位置、不同时间段的体能表现的监控与分析,精准获得运动员的跑动特点、爆发式运动特点、运动负荷特点,以此建立曲棍球专项特点的比赛体能模型。该比赛体能模型可帮助教练团队管理球员的体能训练需求,最大化训练潜能,并在比赛中,科学布局比赛阵容,合理进行队员轮换,更好获得高水平运动表现。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为22名优秀男子曲棍球运动员(队员在近几年全国比赛中名列前三),平均年龄:25±2.45y,平均身高:171.81±4.80cm,平均体重:68.40±7.10kg,运动等级:健将以上。让运动员在比赛中佩戴集成了全球定位系统与惯性传感器的可穿戴设备,一共采集了7场比赛的数据。比赛中的每节按每分钟划分时间段,采集各时间段以下数据:距离、高速跑距离、各强度IMA次数(反映运动员在小范围内的瞬时爆发能力)、RHIE次数(反映运动员短时间内反复高强度跑的能力)、Player Load(反映运动员整体运动负荷,自定义单位AU)、加减速次数(反映运动员在动态过程中的启动、急停能力)、动作模式(描绘运动员的动作特征),在数据统计时以队员实际上场时间(分钟)作为量化标准。统计分析方法:使用SPSS (27.0,IBM,美国)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描述性数据用平均值±标准差来表示;对比不同位置、不同节,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比一分钟极值负荷强度与比赛平均强度,及对比各时间段体能指标下降率,使用配对t检验;每一节内每分钟变化趋势,使用Pearson’s correlation。所有检验均使用双侧检验,P=0.05为显著,P=0.01为非常显著。研究结果:1.不同节比赛之间:各节之间的每分钟跑动距离、每分钟高速跑距离、每分钟IMA次数、每分钟加减速次数,均没有显著差异。第四节的每分钟PlayerLoad为13.4±0.94 AU,与第一节的14.55±0.76相比,显著降低(P<0.05)。在动作模式上,第四节的非线性动作时间占比也比第一节显著降低(33.27%±2.93%,36.98%±3.5%,P<0.05)。2.不同位置之间:后卫的各项体能指标均低于前锋与前卫,且静止不动与走动时间占比非常显著高于前锋与前卫(P<0.01)。前锋与前卫之间,前锋的每分钟距离、每分钟高速跑距离、每分钟PlayerLoad、直线跑动时间占比都非常显著地高于前卫(P<0.01);而前卫的每分钟高强度IMA次数、每分钟中高强度IMA次数、每分钟中高强度IMA左右变向次数显著高于前锋(P<0.05)。3.每节比赛之内:除高强度IMA次数外的所有指标,都会随时间非常显著下降(P<0.001),其中最为敏感的指标为非线性动作时间占比(r=-0.214,P<0.001)、每分钟Player Load(r=-0.187,P<0.001)、每分钟距离(r=-0.161,P<0.001)、每分钟加减速次数(r=-0.154,P<0.001)。由第1分钟至第10分钟的下降率最高、下降指标最多:中高强度IMA次数下降34.5%(P<0.05)、中高强度IMA左右变向次数下降35.6%(P<0.01)、Player Load下降12.5%(P<0.05)、加减速次数下降25%(P<0.01)、非线性动作时间占比下降33.5%(P<0.001)。4.比赛中全队体能表现最高的一分钟的值均显著高于全场平均值,包括每分钟距离、每分钟高速跑距离(m)、每分钟高强度IMA次数(n)、每分钟RHIE、每分钟Player Load(au)、每分钟加减速次数(n),其中持续1分钟的高强度IMA次数,比赛最高强度可达比赛平均强度的4.17倍,最高速度则为平均速度的1.41倍。研究结论:1.不同位置之间,前锋及前卫体能表现各指标都高于后卫,在前锋与前卫之间,前锋在跑动类的体能需求上非常显著地高于前卫;而前卫的各方向的爆发式动作、变向能力,尤其是左右方向变向次数,要显著高于前锋。提示在训练中应参考不同位置队员在比赛中的体能需求进行个性化训练。2.在曲棍球比赛的实时监控过程中可以着重观测非线性动作时间占比、每分钟PlayerLoad、每分钟距离、每分钟加减速次数等指标,作为判断运动员疲劳、考虑轮换的依据。曲棍球比赛的最高负荷强度远高于比赛的平均负荷强度,且不同的指标,增加的幅度不同。提示在训练中应充分考虑到这些具体的差异,可减少伤病,最大化训练潜能,获得高水平体能表现。
- 【会议录名称】 第十二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专题报告(体能训练分会)
- 【会议名称】第十二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
- 【会议时间】2022-03-25
- 【会议地点】中国山东日照
- 【分类号】G849.1
- 【主办单位】中国体育科学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