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柞蚕主要经济性状的分析及综合评价
【作者】 张博; 谌苗苗; 赵春山; 王凤城; 冀万杰; 李喜升; 徐亮;
【机构】 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
【摘要】 柞蚕(Antheraea pernyi)起源于中国,已有2 000多年的驯化历史。在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下,形成了不同血统、各具特色的品种资源,这些品种资源对柞蚕的品种改良和种质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柞蚕的许多经济性状都属于数量性状,彼此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互联系,因此查清性状之间的遗传特性和相互关系,对于多性状选择及品种改良有较大的参考价值。本文以39份二化性柞蚕品种为材料,通过对单蛾产卵数、克卵粒数、实用孵化率、千粒茧重、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收蚁结茧率、死笼率、千克卵收茧量等调查,运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柞蚕种质资源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收蚁结茧率、死笼率、千克卵收茧量的遗传变异较为丰富,其变异系数分别为23.45%、46.37%和26.46%,表明这3个性状在品种改良中有较大的选择空间。相关分析结果表明,10个性状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和信息重叠,因为有26对性状的相关系数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通径分析结果显示,8个性状对千克卵收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按由大到小排序为:收蚁结茧率、全茧量、茧层率、千粒茧重、克卵粒数、实用孵化率、死笼率、茧层量。主成分分析表明,前4个主成分代表了39个柞蚕品种的10个性状87%的信息;其中,第1主成分和第3主成分为品质因子,累计贡献率达62.058%,第2主成分和第4主成分为生命力因子,累计贡献率达24.943%。通过4个主成分的得分对39个柞蚕品种的综合得分进行排序,认为多丝4号、丰、辽柞1号和8712四个品种性状优良,而鲁红、小白蚕、青皮和胶蓝4个品种性状较差。
- 【会议录名称】 中国蚕学会202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 【会议名称】中国蚕学会2021年学术年会
- 【会议时间】2021-04-17
- 【会议地点】中国四川成都
- 【分类号】S885.1
- 【主办单位】中国蚕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