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不同抗性小麦品种混种对小麦孢囊线虫群体动态的影响
【作者】 李秀花; 马娟; 高波; 王容燕; 李焦生; 陈书龙;
【机构】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河北省农业有害生物综合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农村部华北北部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
【摘要】 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是小麦等禾谷类作物上的重要线虫病害,目前已证实该线虫分布于我国16个省市,给小麦的安全生产造成巨大威胁。对小麦孢囊线虫病的防治措施主要包括种植抗耐病品种、化学防治、生物防治以及健康栽培等,其中防治小麦孢囊线虫病最经济、安全、有效的途径是种植抗病品种。而在同一小麦孢囊线虫发病土壤中,同时种植不同抗性程度的小麦品种,小麦孢囊线虫在不同抗病品种根内的种群动态变化如何,还没有相关报道。为此,在前期工作基础上,对已筛选出来的不同抗病材料进行组合混播,明确混播不同抗性材料对孢囊线虫侵染与发育的影响,旨在为我国利用不同抗病品种防治禾谷孢囊线虫提供理论依据。于春季3月初土壤刚解冻时从小麦孢囊线虫重病田大量取回病土,过筛后,混合均匀,随机采取病土,利用漂浮法分离土样中的小麦孢囊线虫孢囊。将定量孢囊与土壤混匀后,装至花盆,每盆装病土500ml,把花盆埋入地里,每盆播种8粒种子,在混播处理中每品种播4粒,播深3~4cm。处理组合:高感+高感、高感+中感、高感+中抗、高感+高抗、中感+中感、中感+中抗、中感+高抗、中抗+中抗、中抗+高抗、高抗+高抗,共10种不同抗性水平组合,单一品种作对照。从小麦出苗后,3月下旬开始调查,4月上旬、中旬、下旬,5月上旬、下旬,各调查一次,每次每处理随机选取3盆,分离土壤中的二龄幼虫,并对根系进行染色计数各龄期线虫数量。6月10日最后调查,分离土样中形成的孢囊数量。试验结果表明,在3月初播种时土壤中的二龄幼虫(J2)大约为6.7头/100ml。在不同抗性品种混种处理中土壤中二龄幼虫出现的高峰时期相同,均在4月上旬。通过比较不同抗性品种土壤内的二龄幼虫数量动态,从3月下旬至4月下旬,土壤中的小麦孢囊线虫二龄幼虫在不同抗性品种组合的土壤中存在差异显著性,而到5月上旬不同处理间显著性差异消失。抗病性较高品种或组合处理中,和其他处理相比,土壤中的二龄幼虫显著增高,说明抗病品种不利于线虫的侵染。对于根系内的二龄幼虫数量,在抗性品种或组合中,二龄幼虫侵入数量相对较少。从线虫的发育进程看,孢囊线虫在抗性品种或组合中发育延迟,且有低龄发育成高龄的数量相对减少,说明抗性品种不利于线虫的发育。从不同处理最终形成的孢囊数量看,不同抗性组合形成的孢囊数量具有显著差异。抗性品种组合的孢囊数量显著低于感病品种组合处理。基于不同品种混播后形成的实际孢囊数量以及基于2个品种单独播种后的孢囊数量计算产生的理论孢囊数量。其所有品种混播处理中的实际孢囊数量均高于理论孢囊数量,说明小麦品种混播后有利于孢囊的发生,这可能由于不同品种混播后,不同品种根系占据的生态位不同,增加了孢囊线虫侵染的机会。
- 【会议录名称】 植物健康与病虫害防控
- 【会议时间】2020-12
- 【分类号】S435.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