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白藜芦醇逆转生命早期铅暴露大鼠海马的突触可塑性损伤
【作者】 王瑞克; 吴遵桃; 白林; 刘润东; 巴月; 张慧珍; 程学敏; 黄辉;
【机构】 郑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摘要】 目的:研究白藜芦醇(Res)在生命早期铅暴露诱导学习记忆损伤的具体作用,为生命早期铅暴露导致认知功能障碍的防止提供依据。方法:将新生雄性SD幼鼠接受Res或EDTA干预,在出生后第21天记录体重并取海马组织进行分析。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大鼠血液和海马中铅的含量。采用RT-qPCR和Wstern blot检测SIRT1/BDNF以及突触前蛋白突触前蛋白(Syn-1,LIMK1)和突触后蛋白(PSD-95,NL-1)的变化。结果:1、铅暴露对体重的影响出生后第21天,记录雄性幼犬的体重,并将其处死。结果表明,随着Pb浓度的增加和剂量依赖性的增加,体重显著下降。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01)。2、白藜芦醇对全血和海马中铅浓度的影响分别测定不同浓度Pb,Res和EDTA组,大鼠全血和海马中铅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染铅组全血和海马中铅含量均显著升高,呈现剂量依赖型趋势。与0.2%染铅组相比,Res和EDTA组大鼠铅含量明显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P<0.001)。3、小鼠海马SIRT1和BDNF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0.2%染铅组SIRT1和BDNF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当使用Res和EDTA进行干预后,SIRT1和BDNF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上升(P<0.01)。0.2%染铅组SIRT1和BDNF mRNA水平下降尤其明显(P<0.001),而Res组会削弱铅暴露对SIRT1和BDNF mRNA的影响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铅暴露致SIRT1和BDNF在大鼠海马组织中蛋白和mRNA的水平变化趋势一致。4、白藜芦醇逆转铅暴露大鼠海马中突触蛋白的相对表达量突触蛋白的表达量随着铅浓度的升高而下降,呈剂量依赖的方式降低(P<0.01),当使用Res和EDTA进行干预后,四种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有所恢复。对于其的mRNA表达水平,0.2%染铅组下降尤其明显(P<0.001),而Res会逆转这种改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白藜芦醇对铅诱导的突触可塑性缺陷起着保护作用。
- 【会议录名称】 中国毒理学会表观遗传毒理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
- 【会议名称】中国毒理学会表观遗传毒理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学术大会
- 【会议时间】2020-12-04
- 【会议地点】中国广东广州
- 【分类号】R114
- 【主办单位】中国毒理学会表观遗传毒理专业委员会(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