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埃迪卡拉纪底栖宏体藻类的髓组织探讨
【机构】 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沈阳师范大学古生物学院;
【摘要】 华南地区的埃迪卡拉纪中-晚期宏体生物群(如:鄂西的庙河生物群和黔东北的瓮会生物群),以宏体藻类为主,见有后生动物。受限于碳质压膜的保存条件,其生物学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形态特征方面的探讨,因而在系统分类等方面存在较大的争议。对于底栖宏体藻类的假茎(stipe)和拟根(rhizome)中的髓组织是否存在、或以何种形态存在也有较大分歧。对前寒武纪宏体藻类髓组织的研究,不仅为其系统分类和固着器演化的研究提供重要证据,对研究埃迪卡拉纪宏体藻类的多样性分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有利于伊迪卡拉纪的古环境和古生态等的研究。我们在传统形态学研究的基础上,对黔东北瓮会生物群中的Baculiphyca和另一未命名宏体藻类的假茎进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和拉曼光谱(Raman spectra)分析,以探讨宏体藻类假茎的细微结构构造以及各个结构的物质组成。这两类宏体藻类的假茎存在有柱状构造与包裹它的外层构造,且两者之间有较为明显的平滑界面。柱状构造与外层构造的组织在细微结构构造形态和物质组成方面十分相似。然而,假茎内的柱状构造具有相对密集的结构组织特征,而外层构造的组织则相对稀疏且空隙较多。这两类化石主要以有机碳材料组成,拉曼光谱显示在1350cm-1和1600cm-1处有明显波段,具弱的结构组织特征或结构序列,暗示了较低程度的热改造。假茎内的柱状构造较外层构造更为紧密有序,拉曼光谱也呈现相应变化,可能是由于原始生物物质的有机质成分与结构不同。另外,在柱状构造有磷酸盐化的小球粒分布,可能与化石碳化过程中的有机质降解密切相关。因此,这两类宏体藻类的假茎内存在有可能的髓组织,而非髓腔和后期充填物,也就是说髓组织已出现在埃迪卡拉纪宏体藻类的假茎中。
- 【会议录名称】 中国古生物学会化石藻类专业委员会第十九次学术年会、中国古生物学会微体学分会第十一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八次学术年会、江苏省古生物学会202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
- 【会议名称】中国古生物学会化石藻类专业委员会第十九次学术年会、中国古生物学会微体学分会第十一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八次学术年会、江苏省古生物学会2020年学术年会
- 【会议时间】2020-11-06
- 【会议地点】中国云南玉溪
- 【分类号】Q913.84
- 【主办单位】中国古生物学会化石藻类专业委员会、中国古生物学会微体学分会、江苏省古生物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