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不同灌溉方式对西辽河平原玉米物质生产和灌溉水利用率的影响
【作者】 杨恒山; 薛新伟; 张瑞富; 李金琴; 王宇飞; 邰继承; 刘晶;
【机构】 内蒙古民族大学农学院/内蒙古自治区饲用作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内蒙古通辽市农业技术推广站;
【摘要】 为科学评价西辽河平原3种主要灌溉方式的玉米产量和灌溉水利用率,进而为生产上推广适宜节水灌溉方式提供理论依据,2017年、2018年连续两年实施大田对比试验,研究了浅埋滴灌、膜下滴灌和传统畦灌方式下玉米干物质积累与转运规律及灌溉水利用效率的差异。结果表明,干物质积累总量在吐丝期表现为浅埋滴灌>传统畦灌>膜下滴灌,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吐丝后10~50天,以膜下滴灌最高,吐丝后60天表现为浅埋滴灌>传统畦灌>膜下滴灌,其中浅埋滴灌与传统畦灌之间的差异不显著,但与膜下滴灌之间的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干物质转运率及干物质转运量对子粒的贡献率均表现为浅埋滴灌>传统畦灌>膜下滴灌,其中干物质转运率浅埋滴灌分别较膜下滴灌和传统畦灌高16.7%和5.6%,干物质转运量对子粒的贡献率浅埋滴灌分别较膜下滴灌和传统畦灌高12.8%和3.5%;子粒干重的强势粒和弱势粒在吐丝后30天之内变化规律不明显,在吐丝30天后均表现为浅埋滴灌>传统畦灌>膜下滴灌,且随着生育期推移处理间差异逐渐增大;平均灌浆速率强势粒表现为膜下滴灌>浅埋滴灌>传统畦灌,弱势粒表现为浅埋滴灌>传统畦灌>膜下滴灌,而活跃生长期强势粒和弱势粒均表现为浅埋滴灌>传统畦灌>膜下滴灌;玉米子粒产量以浅埋滴灌最高,膜下滴灌最低,浅埋滴灌较膜下滴灌和传统畦灌高6.1%~13.9%和1.4%~6.2%;灌溉水利用效率以浅埋滴灌最高,传统畦灌最低,其中浅埋滴灌较膜下滴灌和传统畦灌高6.0%~13.5%和41.9%~51.7%。浅埋滴灌不仅节水效应显著,而且有效地避免了膜下滴灌造成的成本增加和残膜污染,是西辽河平原灌区玉米高产高效栽培适宜的灌溉方式。
- 【会议录名称】 第十九届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
- 【会议名称】第十九届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
- 【会议时间】2020-11-08
- 【会议地点】中国湖北武汉
- 【分类号】S513
- 【主办单位】中国作物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