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初探样品组成对电喷雾离子化效率的影响
【机构】 延边大学化学系长白山生物资源与功能分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摘要】 电喷雾质谱技术作为一种高通量、高灵敏度、高选择性、易联用以及快速分析检测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环境、生物、制药、天然物以及食品等领域的靶向和非靶向定性、定量检测。但是,电喷雾质谱的离子化效率除了质谱自身条件以外还受到液相色谱流动相组成、流速以及样品基质等影响,最终影响质谱分析的精密度和准确度以及高通量应用。目前,电喷雾电离的机理尚无统一的解释,获得广泛支持的是Iribarne和Thomson等提出的"离子蒸发模型"和Dole等提出的"荷电残余物模型"[1,2]。研究高电场作用下的带电微液滴形成是质谱理论的核心。本研究以"离子蒸发模型"为基本电喷雾离子化理论,探讨了样品组成对电喷雾离子化效率的影响。选取3种不同类型的待测成分,为弱极性成分、中等极性成分以及强极性成分,系统地考察了单一成分进样、同一成分组成的混合进样、不同组成成分的混合进样等多种进样模式下的离子化效率比较研究。实验中流动相组成和流速、离子化温度、气体流速、电场、待测物浓度、等仪器参数均相同,并且为了避免色谱自身(分离以及记忆效果)对离子化效率的影响采取了液体样品直接进样方式。研究结果表明同一组成成分样品中混合样品中单一成分的离子化效率与单一样品的离子化效率相等,但是不同成分组成的混样品中的单一成分的离子化效率远低于单一样品的离子化效率。通过系列离子化效率相关实验研究,分析并阐明了电喷雾离子化效率机理。基于此研究结果,制作了二维碳纤维样品前处理分离柱并研制了复杂样品组分分离仪[3,4],并与电喷雾质谱仪联用成功构建了天然物复杂样品的靶向、高通量快速筛选系统。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批准号:21265023)
- 【会议录名称】 2018年中国质谱学术大会(CMSC 2018)论文集
- 【会议名称】2018年中国质谱学术大会(CMSC 2018)
- 【会议时间】2018-11-24
- 【会议地点】中国广东广州
- 【分类号】O657.63
- 【主办单位】中国质谱学会(中国物理学会质谱分会)、中国化学会质谱分析专业委员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质谱仪器专业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