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8例线粒体氧化磷酸化障碍儿童的临床和分子遗传学特点及其预后分析
【作者】 陆相朋; 王怡珍; 冯斌; 马丙祥; 杨艳玲; 郑宏;
【机构】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
【摘要】 目的线粒体氧化磷酸化障碍,是指由于基因突变引起呼吸链酶复合物结构和功能异常,导致线粒体能量代谢障碍的一组神经肌肉疾病。本病的致病基因繁多、临床症状复杂,诊断较为困难,本文对8例携带有nDNA/mtDNA突变导致氧化磷酸化障碍患儿的临床表型、分子遗传学特点及其预后进行分析,以提高临床医师对线粒体病的认识。方法对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2017~2019年收治的8例线粒体氧化磷酸化障碍患儿的临床表现、一般实验室检查、血MS/MS及尿GC/MS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患儿及其父母均采集外周血白细胞线粒体基因组及全外显子基因组进行测序,诊断明确后给予左卡尼汀、辅酶Q10及维生素B1、B2等药物治疗,合并癫痫者给予抗癫痫药物治疗,合并肌张力障碍者给予苯海索、巴氯芬等治疗,定期对患儿进行随访。结果(1)临床特征:8例患儿中男女各4例,发病年龄为生后1天~10岁,其中新生儿期发病5例,婴儿期发病2例,1岁以后发病1例,病程4个月~6年。5例新生儿期发病患儿主要表现为嗜睡,反应差,喂养困难,抽搐,肌力减低,肌张力障碍,精神运动发育迟缓等,其中1例患儿出现低体温,2例营养不良,3例听力障碍,3例视力障碍。2例婴儿期发病患儿表现为言语及智能发育落后,运动障碍,肢体软,肌张力低下,其中1例患儿存在听力障碍及抽搐发作。1例患儿于10岁起病,表现身材矮小,营养不良,鸡胸,表观异常及听力减低。(2)实验室检查:6例患儿出现不同程度乳酸(2.05~8.05mmol/L,平均值4.81±2.09mmol/L)及丙酮酸(117.0~183.0umol/L,平均值152.2±29.9mmol/L)增高,1例患儿出现蛋白尿,1例患儿肝酶增高。血常规、心肌酶、肾功、甲功结果均正常,血MS/MS及尿GC/MS检测结果均未见明显致病改变。8例患儿头颅MRI示受累部位双侧基底节4例、丘脑2例,中脑1例、顶叶1例,齿状核1例,蛛网膜下腔稍增宽及脑室稍大2例,广泛脑萎缩1例。此外,6例患儿脑电图异常,1例患儿肾积水。(3)基因检测:8例患儿中核基因突变7例,包括AIFM1、BCS1L、NDUFV3、GTPBP3、MARS2、NARS2、SCO2突变,分别引起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Ⅱ、Ⅲ、Ⅰ、Ⅳ、II+V、I+IV、Ⅳ缺陷;1例mtDNA发现G7775A突变,引起复合物Ⅳ+Ⅴ缺陷。(4)预后:8例患儿随访时间3月~2年,除1例患儿因癫痫持续状态夭亡外,余患儿经治疗均不同程度好转。结论线粒体氧化磷酸化障碍患儿临床缺乏特异性神经系统症状,实验室检查、头颅影像、基因检测及呼吸链酶学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改善患儿预后。
- 【会议录名称】 第二十三次全国儿科中西医结合学术会议资料汇编
- 【会议名称】第二十三次全国儿科中西医结合学术会议
- 【会议时间】2019-08-16
- 【会议地点】中国辽宁沈阳
- 【分类号】R746
- 【主办单位】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