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回溯与展望:新中国70年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嬗变

  • 推荐 CAJ下载
  • PDF下载
  •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取消加速工具后下载。

【作者】 刘昕

【机构】 北京体育大学

【摘要】 研究目的:新中国70年,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已历经八次改革,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体育课程体系。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当前我国社会发展基本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标志着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到来。新的时代对体育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使命与要求。站在新时代的转折点,回顾历史,审思现在,绸缪未来,才能为今后体育课程改革提供更为理性的思考和参照。研究方法:本文借助于文献资料法和历史研究法,查阅并研读了以往关于体育课程改革的相关文献,梳理并分析了新中国70年以来教育部颁布的体育课程文件,以体育课程改革发展历史为主线,探讨了新中国70年以来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历史阶段性特征,展望了其未来发展亟待解决的课题。研究结果:3.1阶段性特征基于历次体育课程改革的内在特征,以关键历史事件为依据,本研究将体育课程改革的历史发展划分为七个历史时期。在社会与文化变革、教育与课程理念、体育课程学科发展等多个要素共同作用下,不同历史时期的体育课程改革形成了不同的阶段性特征,具体表现为:(1)重建与移植阶段(1949-1957):这一阶段受限于各种社会因素和历史因素,体育课程基本移植了苏联模式,对迅速恢复和保障体育课程的有序实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此后体育课程的本土化探索积累了实践经验。(2)本土化探索阶段(1958-1965):课程改革的本土化探索几经曲折,60年代初期终于初具成效:明确了增强体质的指导思想,武术正式进入教材,构建了符合我国当时教育发展需要的体育课程内容体系,确立了源于本土经验探索的体育课程设计原则。(3)停滞与重创阶段(1966-1976):十年文革,教育事业遭受重创,劳动课程、军体课程替代了体育课程,脱离了体育课程的学科属性,体育课程全面受挫。(4)整顿与恢复阶段(1977-1984):整顿了"文革"所造成的体育课程的混乱局面,进一步重申了增强学生体质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确立了以"三基"为核心的体育课程目标体系,对体育教材的选择与编排提出了新的体系,明确了体育学业评价的内容与标准,从而促进了体育课程改革的恢复和发展。(5)深化与突破阶段(1985-1998):改革开放赋予体育课程改革新的活力,终身体育思想得以确立,关于体育课程价值取向、体育教学目标、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选择权、对体育课程单一结构的突破以及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建立等方面的思考、论争和实践尝试,都体现了这一时期体育课程改革在继承中的突破与创新,为顺利开启21世纪体育课程改革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6)多元化与人本化阶段(1999-2013):体育课程改革确立了立德树人、健康第一等体育课程指导思想,兼顾了学生发展与社会需要的课程价值取向;对体育课程的学科性质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厘清了体育课程区别于其它课程的基本范畴;体育课程目标、体育课程资源、体育学习方式、体育学习评价等方面的变革更趋向多元化,为探索体育课程的多元化样态提供了可能;既保障了体育教师的课程赋权,又增强了体育课程的指导性,通过体育课程改革搭建体育教师专业性发展的平台。(7)顶层设计与全面深化阶段(2014至今):确定了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要素构成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对高中体育课程进行了模块化设计,体育课程改革进入核心素养时代,体育课程改革进入一个新的周期。3.2对体育课程改革的未来展望展望体育课程改革的未来,新时代对体育课程也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体育课程改革引发了新的课题,为此体育课程改革应着力于:回应信息时代的人才培养需求,探索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实现路径;呼应顶层设计的有效落实,提升校长和体育教师的课程权利共享;推进体育课程实施,促进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紧密结合;立足本土文化,汲取国际化经验。研究结论:纵观新中国70年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课程文本与课程要素都经历了一系列的变迁。这些变迁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受不同时期来自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体育等发展因素的制约与形塑,形成了不同的阶段性特征。但历史从来不是中断的,每一个时期的体育课程发展样态都有对上一个历史阶段的继承,更为下一个历史阶段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今天,当我们开始迈向新时代,回应新时代学校体育的责任与使命,体育课程改革也正在进入一个新的轮回。立足新时代的转折点,体育课程改革仍要面对诸多未解之题,更要直面新时代所赋予的机遇和挑战,未来任重道远。

  • 【会议录名称】 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
  • 【会议名称】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
  • 【会议时间】2019-11-01
  • 【会议地点】中国江苏南京
  • 【分类号】G633.96
  • 【主办单位】中国体育科学学会
节点文献中: 

本文链接的文献网络图示:

本文的引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