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互联网+教育”视域下泛在化新型武术运动学习模式研究
【摘要】 本文以"互联网+教育"为研究视域,提出武术运动技能的学习实践过程与"互联网+教育"的结合,并对该视域下泛在化新型武术运动学习模式的可行性进行现实分析。"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与发展,对大众的生活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与改变,它在人们生活的各行各业发挥着巨大的能量,同时也彰显了信息时代独有的魅力。"互联网+"的行动计划是李克强总理于2015年3月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的,同年7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互联网+"益民服务的行动重点之一即是鼓励学校通过与互联网企业的合作等方式,探索新型的教育服务供给方式及网络化的教育模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促进教育公平。本研究以"互联网+教育"为宏观背景,探索"互联网+教育"视域下泛在化新型学习模式在武术运动中的推广与运用,讨论"互联网+武术运动技术教育"的运用优势、桎梏和突破形式,为即将到来的"互联网+运动技术教育"做前瞻性发展分析,同时,为武术教育教学提供有益的启示。武术运动项目自身的特点决定着其教学方式和环境的独特性,诸如武术运动技术动作复杂,虽种类繁多,但具有适应性,既讲求内外合一,又要形神兼备等特点,从而决定了武术运动的学习与习练必须亲历言传身教,不能脱离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环境,如今,已形成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具有绝对主权,学生缺少相对独立性和主动意识,易形成学生喜欢武术而不喜欢武术课堂等尴尬局面。如今,武术运动教育教学过程已跳出了传统武术运动的思想桎梏,即传统武术是为了防身,而现代化的武术教育教学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塑造良好的思想品德,传播游戏传统文化等,从而形成的一门学科。它不仅具有一定的竞技性,还起到了强健体魄的重要作用。伴随信息时代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不同学科发展和师生互动交流等教育手段的更新上也彰显着其独有的魅力。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和承载者,教育教学模式要更接近学生的心理诉求,从而才能有效的实现教育教学目标。本文的研究重心是立足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空间,广泛吸纳信息技术带来的教学手段的更新与先进资源,从而指导武术运动的学习乃至体育运动技术的教育与教学,而非完全脱离抑或摒弃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应理性的运用传统教学模式有其优点与优势,顺应"互联网+教育"的时代热潮,将先进的学习模式和手段注入现代教育教学模式中,从而形成更加适应现代学生学习与教师教育教学的要求,更加有效的实现教育现代化。"泛在化"一词是由美国科学家马克·维瑟(Mark Weiser)在一篇关于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文章中首次提及,关于其学习模式的研究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本研究认为:泛在化的学习模式不仅适用于理论知识的学习,也同样适用于实践技术的学习,如:体育运动技术等,然而在体育运动技术的学习过程中,要针对不同体育运动技术的特点和自身特殊性进行学习模式和方法的调整。本研究以武术运动技术的学习为研究视角,探索"泛在化"学习模式在武术运动的教育教学中的适用性和可行性,以"互联网+教育"为背景,以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为依托和立足点,从而为有效的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有益的启示和理论指导。研究结果认为:泛在化武术运动学习具有全时段、个性化、激发运动兴趣、促进武术运动技能的形成等优点,但也同时有缺乏隐性教育、易辍学、无情感参与等不足之处。诚然,要切实实现武术运动的泛在化学习须认识到"互联网+教育"的本质在教育,"互联网+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关系是相辅相承的。由于武术运动的特殊性注定其泛在化学习模式是传统教育课堂和"互联网+体育教育"的结合,并应积极引入VR等高新技术推进SPOC教学过程的实施。
- 【会议录名称】 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
- 【会议名称】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
- 【会议时间】2019-11-01
- 【会议地点】中国江苏南京
- 【分类号】G852-4;G434
- 【主办单位】中国体育科学学会